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中宗降诞日长宁公主满月侍宴应制
作者: 郑愔 〔唐代〕
春殿猗兰美,仙阶柏树荣。
地逢芳节应,时睹圣人生。
月满增祥荚,天长发瑞灵。
南山遥可献,常愿奉皇明。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殿宇里,兰花生长得美丽,仙人的台阶上,柏树显得格外茂盛。
正值芳香的节日,恰好见到圣人的降生。
月亮圆满之时,带来了祥瑞的花蕾,天长地久之际,宣示着瑞气盈盈。
遥远的南山可以献上美好,常愿为皇上奉献光明。
注释
- 猗兰:美丽的兰花,象征高雅。
- 仙阶:神仙的台阶,指代神圣、高贵的场所。
- 芳节:香气四溢的节日,这里指节日氛围的美好。
- 圣人生:指帝王的降生。
- 祥荚:象征吉祥的花蕾,表示美好的预兆。
- 瑞灵:瑞气和灵气,象征着吉祥和神圣。
- 南山:指的是象征山脉,寓意遥远的美好愿望。
典故解析
- 中宗降诞:中宗指的是唐中宗李显,他的降生被认为是国家的吉祥之兆。
- 长宁公主:唐代的一位公主,她的满月宴被视为重要的庆祝活动,代表着皇室的繁荣与幸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愔,字子华,唐代诗人,以其工整的诗风和清新的意象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态,风格雅致。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中宗降生之际,为庆贺长宁公主满月宴而作,旨在表达对皇室的祝福与美好愿望。它反映了当时对皇权的尊崇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喜庆的气氛为主线,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以及对皇室新生的祝福。首联的“春殿猗兰美”与“仙阶柏树荣”,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体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而“芳节应”则巧妙地引入了节日的氛围,寓意着吉祥的到来。中间部分,“月满增祥荚,天长发瑞灵”,展现了圆满与吉祥的意象,暗含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最后一句“南山遥可献,常愿奉皇明”表达了对皇权的尊重和对国家繁荣的祝愿,在诗的结尾以自然景象的高远,寄托了对国家和皇室的祝福,显示出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殿猗兰美:春天的宫殿里兰花盛开,美丽动人。
- 仙阶柏树荣:神仙的台阶上,柏树生长得繁茂。
- 地逢芳节应:正值芳香四溢的节日,恰好见到圣人的降生。
- 时睹圣人生:在这个时刻欣喜地目睹了圣人的降生。
- 月满增祥荚:月亮圆满之时,象征吉祥的花蕾随之而增。
- 天长发瑞灵:天长地久,带来了瑞气与灵气。
- 南山遥可献:遥远的南山可以献上美好的祝愿。
- 常愿奉皇明:常常希望为皇上奉献光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皇室的幸福相联系,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月满增祥荚,天长发瑞灵”,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意象分析
- 春殿: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代表着新生的开始。
- 兰花:象征高雅与纯洁,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月亮:象征圆满与吉祥,寓意着幸福的生活。
- 南山:象征遥远的美好,寄托了诗人的愿景与祝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春殿”主要指什么?
- A. 皇宫
- B. 自然景观
- C. 书院
- D. 庙宇
-
“月满增祥荚”中的“祥荚”意指什么?
- A. 不吉之物
- B. 吉祥的花蕾
- C. 枯萎的植物
- D. 诗意的象征
-
本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 A. 诗人游历
- B. 慶祝公主满月宴
- C. 诗人失落
- D. 反映社会现实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比较郑愔的这首诗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均展现了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但郑愔更着重于庆祝吉祥的氛围,而王之涣则表达了游子的思乡情怀。这种情感的不同反映了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诗人心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记》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