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大总管张仁亶》

时间: 2025-01-01 18:26:18

御跸下都门,军麾出塞垣。

长杨跨武骑,细柳接戎轩。

睿曲风云动,边威鼓吹喧。

坐帷将阃外,俱是报明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大总管张仁亶
郑愔 〔唐代〕

御跸下都门,军麾出塞垣。
长杨跨武骑,细柳接戎轩。
睿曲风云动,边威鼓吹喧。
坐帷将阃外,俱是报明恩。

白话文翻译

将军的车队从都城出发,军队的旗帜高高飘扬越过边境。
高大的杨树映衬着武骑,细长的柳树连接着戎马的车辕。
明智的指挥使风云变幻,边疆的威武伴随着鼓声和号角的喧闹。
坐在帷帐中的将军,都是为了报答明恩而来。

注释

  • 御跸:皇帝的车驾。
  • 军麾:军队的旗帜。
  • 长杨:高大的杨树,象征着壮丽的场面。
  • 细柳:细长的柳树,寓意柔美与生机。
  • 睿曲:聪明的指挥,指挥者的聪慧。
  • 边威:边疆的威严,表示军事力量。
  • 鼓吹:鼓声和号角,象征军事的动员和激励。
  • 坐帷:指在帐篷内坐着的将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愔,唐代诗人,字景仁,号云阳,生于唐玄宗时期。他的诗歌以五言及七言绝句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尤其擅长描写边塞和军旅题材。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盛世,正值国家强盛、边疆安定之时。张仁亶是当时的一位重要军事将领,诗人以此诗表达对其出征的祝福和对国家的期望。

诗歌鉴赏

《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大总管张仁亶》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壮丽的军队出征场景,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待与对将领的赞美。首句“御跸下都门”直接点明了出发的地点,给人以庄重的感觉;而“军麾出塞垣”则将焦点转向了军队,展现出一种士气昂扬的状态。

接下来的“长杨跨武骑,细柳接戎轩”则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营造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杨柳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力量的象征,暗示了边疆的繁荣与安宁。

“睿曲风云动,边威鼓吹喧”两句则更进一步,展示了指挥官的智慧与军事力量的结合,鼓声与号角的喧闹展现出出征的气氛,恰如其分地描绘出一种气势磅礴的场面。

最后一句“坐帷将阃外,俱是报明恩”,诗人以“明恩”作为收尾,强调了对国家和皇帝的忠诚与感恩之情,整首诗在豪迈中流露出深情,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御跸下都门:皇帝的车驾在都城下行驶,展现出皇权的威严。
  2. 军麾出塞垣:军队的旗帜高扬,象征着将要出征的决心。
  3. 长杨跨武骑:高大的杨树映衬着骑兵,描绘出壮丽的场面。
  4. 细柳接戎轩:细长的柳树连接着兵车,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5. 睿曲风云动:指挥者的智慧使局势发生变化,暗示出征的重要性。
  6. 边威鼓吹喧:边疆的威势与鼓声交织,形成强烈的动员气氛。
  7. 坐帷将阃外:坐在帐篷中的将领,表现出对外出征的思考。
  8. 俱是报明恩:将领们出征,都是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德。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长杨跨武骑,细柳接戎轩”,形成优美的音韵和节奏。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军队结合,增强了作品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将领张仁亶出征的祝福与对国家未来的期望,突显了对皇权的忠诚和对军旅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御跸:象征着皇权和国家的力量。
  • 长杨、细柳:分别代表着壮丽与柔美,象征着边疆的自然风光。
  • 军麾:象征着军队的士气与力量。
  • 鼓吹:象征着动员与激励,传递出出征的紧迫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及的“御跸”指的是什么?

    • A. 皇帝的车驾
    • B. 军队的士兵
    • C. 自然景观
    • D. 诗人的创作
  2. “长杨跨武骑,细柳接戎轩”描绘的是怎样的场景?

    • A. 安静的乡村
    • B. 壮丽的出征场面
    • C. 诗人的内心感受
    • D. 皇宫的景象
  3.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春天的赞美
    • B. 对边疆的忧虑
    • C. 对将领的祝福与对国家的忠诚
    • D. 对自然的描写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边塞风光,表现出壮丽的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
  • 高适《别董大》:虽主题不同,但同样表达出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未来的期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包含众多唐诗的经典作品。
  • 《诗经》:古代诗歌的源流与传统,帮助理解诗词背景与文化内涵。
  • 各类唐诗研究著作,如《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