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窦牟(一作窦洛阳牟见简篇章,偶赠绝句)
作者: 杨凭 〔唐代〕
直用天才众却瞋,应欺李杜久为尘。
南荒不死中华老,别玉翻同西国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窦牟才华的赞赏,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局的无奈。诗的开头提到窦牟的才华和众多人的嫉妒,暗示他可能因为过于出众而受到误解和排斥。接着提到李白和杜甫这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的成就已经被世俗的尘埃所掩盖。最后提及南方的荒凉与中华文化的传承,显示出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深切关注,暗示即使在外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中华文化仍然不死。
注释:
- 直用:直接使用。
- 天才:指有才华的人。
- 众却瞋:众人对他心生嫉妒。
- 应欺:应当被欺凌。
- 李杜:指李白和杜甫,两位著名的唐代诗人。
- 南荒:指南方的荒凉之地。
- 中华老:指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 别玉:指与美玉相别,意指失去美好。
- 西国人:指外族或外国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凭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唐朝的繁荣时期,其作品多涉及对当时社会的观察及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本诗可能是在杨凭与窦牟的私人交往中产生,表现出对窦牟才华的赞赏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情感上既有对窦牟才华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开头部分通过对众人嫉妒的描绘,展现出一个有才之人所面临的困境,显示出社会上对杰出人才的不理解与排斥。接着提到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巨匠的成就曾经辉煌,他们的诗作至今仍被传颂,但在诗中的“尘”字却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成就的被遗忘,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无奈感。
最后提及南荒和中华文化的传承,表现了即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中华文化依然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给人以希望。整首诗在结构上简洁有力,情感上深邃意味,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直用天才众却瞋”:直接使用才华的人,受到众人的嫉妒。
- “应欺李杜久为尘”:应当被比作李白和杜甫,然而他们的成就却久被尘封。
- “南荒不死中华老”:南方的荒凉中,中华文化仍然不死。
- “别玉翻同西国人”:失去美玉,竟与外族人相同,暗示文化的失落。
-
修辞手法:
- 对比:使用李白与杜甫的成就与窦牟的处境进行对比,突出才华与现实的反差。
- 隐喻:用“玉”隐喻才华与美好,反映文化的珍贵。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才华的赞赏,同时也对社会的冷漠与文化的传承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意象分析:
- 天才:象征着卓越的才能与智慧。
- 尘:象征着世俗的阻碍与遗忘。
- 南荒:象征着艰难的环境与挑战。
- 玉:象征着美好与珍贵的文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天才”指的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窦牟
- D. 杨凭
-
“南荒不死”中的“南荒”指的是?
- A. 南方的美丽
- B. 南方的荒凉
- C. 南方的繁华
- D. 南方的文化
-
诗中提到的“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
- A. 白居易和杜甫
- B. 李白和杜甫
- C. 李白和白居易
- D. 杜甫和王维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将进酒》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与杨凭的《赠窦牟》均展现了对才华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反思,但李白更多的是豪放与奔放,而杨凭则更加内敛、深沉,表现出对社会环境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