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不断》

时间: 2025-01-19 14:53:08

名利竭,是非绝。

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拨不断
名利竭,是非绝。
红尘不向门前惹,
绿树偏宜屋角遮,
青山正补墙头缺,
竹篱茅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名利和是非的看淡,认为这些都已耗尽,无法再惹起内心的波澜。红尘的纷扰不再在自己门前徘徊,反而是那绿树特别适合在屋角遮挡视线。青山恰好填补了墙头的缺口,周围是竹篱和茅屋,营造出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景象。

注释:

  • 名利竭:指名利的追求已经耗尽,意味着诗人对名利的淡泊。
  • 是非绝:指与世俗纷争的关系已经断绝,心境清净。
  • 红尘:指世俗的纷扰和喧闹。
  • 绿树:象征自然的宁静和安逸。
  • 青山:代表持久和稳定,给人以安全感。
  • 竹篱茅舍:意指简单朴素的生活状态,强调与自然的和谐。

典故解析:

此诗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反映了元代文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的淡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致远(1255年-1321年),元代杂剧作家、诗人,代表作品有《汉宫秋》。他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和深刻的哲理著称,常常在作品中反映出个人的生活哲学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拨不断》创作于元代,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多感受到繁华背后的虚无,因而对名利的追求逐渐淡化,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和谐。

诗歌鉴赏:

《拨不断》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名利与是非的看淡,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诗的开头“名利竭,是非绝”,点明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彻底放弃,体现出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接下来的描写中,红尘的纷扰被自然的宁静所取代,诗人似乎在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专注于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绿树和青山的意象,构成了一个理想的居所,代表了诗人对内心平静的渴望。诗歌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元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的逃离。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名利竭,是非绝”:诗人认为追求名利已经没有意义,生活中是非纷争也已停止。
    • “红尘不向门前惹”:对外界纷扰的拒绝,内心的平静不被世俗干扰。
    • “绿树偏宜屋角遮”:自然环境的美好,象征诗人内心宁静的栖息之所。
    • “青山正补墙头缺”:青山的存在为生活增添了安全感与稳定性。
    • “竹篱茅舍”:代表一种质朴、简单的生活方式,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名利与纷争比作红尘,强调其对内心的干扰。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反映了对名利的看淡,表现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传达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红尘:象征世俗的繁华与纷扰。
  • 绿树:自然的安宁,象征宁静的生活。
  • 青山:稳定与持久,象征内心的安全感。
  • 竹篱茅舍:反映质朴的生活和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名利竭”意思是: A. 名利未尽
    B. 名利已经耗尽
    C. 名利丰厚
    D. 名利无所谓

  2. “红尘不向门前惹”中的“红尘”指的是: A. 红色的尘土
    B. 田园的宁静
    C. 世俗的纷扰
    D. 自然的美好

  3. 诗中的“青山”象征什么? A. 生活的繁华
    B. 内心的安宁
    C. 名利的追求
    D. 田园的贫穷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辛弃疾的《青玉案》同样表达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世俗的反思,尽管风格上更加豪放,但两者都表现了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马致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