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咏一百首·毛遂》

时间: 2025-01-06 14:30:56

两国争衡际,诸君袖手观。

群然着珠履,谁肯捧铜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两国争衡际,诸君袖手观。
群然着珠履,谁肯捧铜盘。

白话文翻译:

在两国争夺权力的关键时刻,大家却只是袖手旁观。那些身穿珠履的人,谁愿意来捧这个铜盘呢?

注释:

  • “两国争衡际”:指两国在权力、利益等方面的争夺时刻。
  • “诸君袖手观”:“诸君”指的是众人,“袖手观”意为袖手旁观,不参与其中。
  • “群然着珠履”:指穿着华丽的珠履的人,象征富贵或权势的象征。
  • “谁肯捧铜盘”:铜盘在这里可能象征着某种需要帮助或支持的事务,暗指没人愿意参与或支持。

典故解析:

该诗提到的“毛遂”是一个典故,源于《史记·平原君赵奢列传》。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徒,曾在赵国与燕国的交往中主动出击,表现出不甘于人后、勇于担当的精神。诗中借用这一典故,反映了在国家利益争夺的关键时刻,许多人选择了回避和袖手旁观的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伯温,号青山,宋代诗人,曾任职于政府,有较高的文学造诣。他的作品多以豪放、激昂著称,常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内忧外患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两国争斗的场景,呼唤人们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反映出对现实的不满与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开头的“两国争衡际”,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背景,揭示了国家之间的争斗。接下来的“诸君袖手观”,则表现出一种对旁观者的不满,暗含对于当下人们冷漠态度的批评。

诗中的“群然着珠履”,通过描绘美丽的外表,隐喻那些只重视表面而不愿意承担责任的人。最后一句“谁肯捧铜盘”,则是对人们缺乏担当精神的感叹,铜盘象征着需要被支持的事务,却无人愿意伸出援手。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情感上激烈,既有对国家局势的关注,也反映出诗人对社会责任感的强烈呼唤。通过对比“珠履”和“铜盘”,诗人巧妙地揭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两国争衡际”:描绘了一个紧张的局势,表明国家之间的竞争。
    • “诸君袖手观”:批评那些对争斗漠不关心的人们,强调旁观者的不作为。
    • “群然着珠履”:暗示那些光鲜亮丽但内心空洞的人,对社会问题的不在乎。
    • “谁肯捧铜盘”:表现出一种失落感,指向人们对责任的逃避。
  • 修辞手法

    • 对仗:开头与结尾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比喻:珠履与铜盘的对比,象征了不同社会角色的态度。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呼唤人们应当积极参与国家事务,而不是选择冷漠旁观。

意象分析:

  • 珠履:象征富贵、权势,但也反映出内心的空虚和对现实的漠视。
  • 铜盘:象征需要关注和支持的事务,表达出一种被忽视的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两国争衡际”中的“争衡”是什么意思?

    • A. 争夺利益
    • B. 争斗
    • C. 争取和平
  2. “诸君袖手观”的意思是什么?

    • A. 参与争斗
    • B. 袖手旁观
    • C. 积极调解
  3. 诗中“谁肯捧铜盘”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人们责任感的失望
    • B. 对铜盘的喜爱
    • C. 对珠履的赞美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刘克庄《毛遂》李白《将进酒》:两者都表现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但李白更多的是豪情壮志,呼唤人们勇敢面对,而刘克庄则强调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反映出对现状的批判与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毛遂自荐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