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游天台》

时间: 2025-01-01 12:49:31

宝刹凭虚五百仙,犹将心事向尘边。

烦君试问桥东寺,若个而今又应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僧游天台
作者: 张孝祥 〔宋代〕

宝刹凭虚五百仙,犹将心事向尘边。
烦君试问桥东寺,若个而今又应缘。

白话文翻译

这座寺庙依托在空中的山巅,仿佛有五百位仙人飘浮在此,我的心事依然缠绕在尘世之间。请你替我打听一下桥东的寺庙,现在又是哪个和尚在此修行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宝刹:指的是寺庙,通常是珍贵的庙宇。
  • 凭虚:依靠在虚空中,形容寺庙的位置。
  • 五百仙:指的是道教中五百位神仙,象征着高洁和超脱。
  • 心事:心中的忧虑或烦恼。
  • 烦君:指请求对方的帮忙。
  • 试问:试着询问。
  • 桥东寺:指的是位于桥东的寺庙,可能是诗人熟悉的地方。
  • 应缘:指的是当下的因缘,或与之相关的人或事。

典故解析
“宝刹凭虚”可以联想到道教和佛教中寺庙的神圣性以及高远的意境,这种表达常见于古代诗词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孝祥,字君房,号惭愧居士,宋代诗人,以其词风婉丽、情深意切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人生感悟,情感细腻,尤其在山水田园诗方面有独特的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张孝祥的游历期间,诗人可能在送别一位出家僧人,表达对僧人修行生活的关心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送僧游天台”是一首充满思考和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天台山的美丽和宁静,表达了对僧人心境的理解与共鸣。头两句通过“宝刹”和“五百仙”的意象,描绘出一个超凡脱俗的境界,象征着理想的精神追求。诗中提到的“心事向尘边”,则深刻地反映了人对世俗烦恼的无奈与纠结。尽管身处于这样一个理想的环境,诗人的心中依然有着无法释怀的忧虑。

接下来的“烦君试问桥东寺”,表达了诗人对僧人修行状况的关心,同时也暗示了人生际遇的无常与变化。诗人通过这样的问询,体现了对精神世界的向往,也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张孝祥对人生、对修行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宝刹凭虚五百仙:描绘了佛教寺庙在空中的高耸,营造出一种神秘超脱的氛围。
  • 犹将心事向尘边:表达了诗人心中依然存在的世俗忧虑,尽管环境超然。
  • 烦君试问桥东寺:通过请求对方询问,显示诗人对僧人生活的关心与挂念。
  • 若个而今又应缘:表达了对人事变迁的思考,突显了因缘法则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寺庙比作“宝刹”,增强了其神圣感。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仙”、“心事”等意象,展现了精神与现实的冲突。

主题思想
整首诗抒发了对超脱的向往与对世俗忧虑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以及对精神追求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宝刹:象征着信仰与精神寄托。
  • 五百仙:象征着超脱与理想的境界。
  • 心事:象征着人性中的烦恼与无奈。
  • 桥东寺:象征着人际关系与现实生活的牵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宝刹”指的是什么?
    A) 一座寺庙
    B) 一座山
    C) 一位僧人
    D) 一片森林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心事”是指___

  3. 判断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烦恼的无奈与对修行生活的向往。 (对/错)

答案:

  1. A) 一座寺庙
  2. 诗人内心的忧虑或烦恼。
  3.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表达对高山的崇敬与对人生的思考。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描写送别之情,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关心。

诗词对比

  • 张孝祥与王维的作品均涉及到山水与人生哲思,但张孝祥更加强调对修行的关怀,而王维则更注重友谊的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张孝祥诗文集》
  • 《古代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