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阙里作》

时间: 2025-01-04 13:18:36

尼山东下郁苍苍,去路都无百里长。

何日礼容陈俎豆,一宵清梦绕宫墙。

孔林岂用堪舆说,周典应多掌故藏。

心口自惭还自语,进修何日敢升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望阙里作
作者: 程敏政 〔明代〕

尼山东下郁苍苍,
去路都无百里长。
何日礼容陈俎豆,
一宵清梦绕宫墙。
孔林岂用堪舆说,
周典应多掌故藏。
心口自惭还自语,
进修何日敢升堂。

白话文翻译

尼山东下郁郁葱葱,
通往的路途却没有百里长。
何时才能恭敬地陈列祭品,
在梦中一夜绕着宫墙徘徊?
孔林的景致又何必用堪舆来叙述,
周代的典籍中应有很多古老的故事。
心中自感惭愧还自言自语,
何时才能有勇气走上讲堂?

注释

  • 尼山:尼山是孔子的出生地,地理上位于今山东曲阜。
  •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器具,俎为肉的切割板,豆为盛食物的器皿。
  • 堪舆:风水学,指对地理环境的研究与选择。
  • 孔林:指孔子的陵墓,周围有许多古树,是祭祀和凭吊的地方。
  • 周典:周朝的典籍,包含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容。
  • 升堂:指登上讲堂,进行讲学或演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程敏政(约1545-1628),明代诗人,字叔明,号澄斋,人称“澄斋先生”。他为人清白,致力于学问,尤其是儒学,作品以诗、文、词见长,风格清新,且善于抒发个人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程敏政对孔子故里尼山的缅怀与思考之际,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自我反思。诗中流露出对学问的渴望和对自我修养的自责,反映了明代士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尼山及其周边景象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孔子及其思想的崇敬,同时表达了自己在学术追求上的迷茫和无奈。开头两句以“尼山东下郁苍苍”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图景,彰显出厚重的文化底蕴。接着转入对礼仪的追思,诗人渴望能在恭敬的气氛中参加祭祀,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后半部分则通过对孔林和周典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反思,表明他对古代智慧的推崇和对自身学识的谦逊。

整首诗情感深挚,意境悠远,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期盼。诗人通过自然景象和历史典故的结合,展现了个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使读者感受到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我修养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尼山东下郁苍苍:描绘尼山的自然景色,生动形象,显示出文化的厚重。
  2. 去路都无百里长:表达诗人对前路的迷茫,暗示学问之路的艰辛。
  3. 何日礼容陈俎豆:表达诗人对传统祭礼的渴望,体现对文化的重视。
  4. 一宵清梦绕宫墙:借梦境传达对孔子精神的向往。
  5. 孔林岂用堪舆说:质疑风水的必要,更强调文化和精神的价值。
  6. 周典应多掌故藏:表达对古代典籍的尊重,认为其中蕴含丰富的智慧。
  7. 心口自惭还自语:自我反思,表现出对自我的不满与内心的挣扎。
  8. 进修何日敢升堂:对未来学习的渴望,流露出不安与期待。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何日礼容陈俎豆,一宵清梦绕宫墙”,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比喻:将学习比作“登堂”,直观地表达出对学问的敬畏。
  • 排比:整首诗通过排比的方式,增强了情感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传统文化的崇敬、对自我修养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术追求的执着。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揭示了个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尼山:象征着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代表着智慧和道德的追求。
  • 俎豆:祭祀的象征,体现了对传统礼仪的尊重。
  • 孔林: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厚重,象征着对古代思想的追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俎豆”是什么?

    • A. 乐器
    • B. 祭祀器具
    • C. 书籍
    • D. 服装
  2. 填空题:诗人对孔子的敬仰体现在他对____的渴望中。

  3. 判断题:作者认为尼山东下的自然景色与孔子的思想无关。(对/错)

答案

  1. B
  2. 传统文化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文化的追寻。
  • 《登高》(杜甫):通过自然景观反映个人的感慨与思考。

诗词对比

  • 《望阙里作》《登高》都涉及了自然与内心的关系,前者侧重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后者则更多地表达了个人的忧伤与感慨。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在表达情感时的不同侧重点与艺术手法的差异。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程敏政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