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灯玉台体十首》

时间: 2025-01-19 18:02:34

火树灯山高入云,红筵翠幄自成春。

游女有时还解佩,青楼何处不留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观灯玉台体十首 火树灯山高入云,红筵翠幄自成春。 游女有时还解佩,青楼何处不留人。

白话文翻译: 灯火辉煌如树,灯山高耸入云,红色的宴席和翠绿的帷幕自然形成春日的景象。 游荡的女子偶尔解下佩饰,青楼之中无处不吸引人。

注释:

  • 火树:形容灯火辉煌如树。
  • 灯山:指灯火高耸如山。
  • 红筵翠幄:红色的宴席和翠绿的帷幕,形容宴会的豪华。
  • 游女:指游荡的女子。
  • 解佩:解下佩饰,可能指女子放下束缚,自由自在。
  • 青楼:古代妓院,这里泛指娱乐场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铉(约公元916-991年),字鼎臣,五代宋初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婉约细腻著称,尤以诗才闻名。这首诗是他在观赏灯会时的即兴之作,展现了节日的热闹和女子的风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元宵节,诗人观赏灯会时被节日的繁华景象所感染,遂作此诗以记之。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元宵节灯会的盛况和女子的风情。首句“火树灯山高入云”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灯火辉煌的景象,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次句“红筵翠幄自成春”则通过色彩的搭配,营造出一种春意盎然的氛围。后两句“游女有时还解佩,青楼何处不留人”则巧妙地融入了女子的形象,展现了节日中女子的自由与风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娱乐风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火树”和“灯山”两个意象,描绘了灯火辉煌的景象,“高入云”则夸张地表现了灯火的高耸。
  • 次句“红筵翠幄自成春”通过色彩的搭配,营造出一种春意盎然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节日的喜庆。
  • 后两句“游女有时还解佩,青楼何处不留人”则通过女子的形象,展现了节日的自由与风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娱乐风尚。

修辞手法:

  • 比喻:“火树”和“灯山”比喻灯火辉煌的景象。
  • 夸张:“高入云”夸张地表现了灯火的高耸。
  • 对仗:“红筵翠幄”对仗工整,色彩鲜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元宵节灯会的盛况和女子的风情,展现了节日的喜庆和自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娱乐风尚。

意象分析:

  • 火树:灯火辉煌的景象。
  • 灯山:灯火高耸如山。
  • 红筵翠幄:宴会的豪华。
  • 游女:节日的自由与风情。
  • 青楼:娱乐场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火树”和“灯山”比喻的是什么? A. 灯火辉煌的景象 B. 春天的树木 C. 山上的火光 答案:A

  2. 诗中“红筵翠幄”形容的是什么? A. 春天的景色 B. 宴会的豪华 C. 女子的服饰 答案:B

  3. 诗中“游女有时还解佩”表达了什么? A. 女子的束缚 B. 女子的自由 C. 女子的悲伤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山居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徐铉《观灯玉台体十首》与杜甫《春望》:前者描绘节日的热闹,后者表达对国家的忧虑。
  • 徐铉《观灯玉台体十首》与王维《山居秋暝》:前者描绘节日的喜庆,后者表达对自然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徐铉的全部诗作。
  • 《中国文学史》:介绍了徐铉的生平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