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钓台》

时间: 2025-01-06 04:44:14

富春山下严陵濑,九日风光兴不违。

白石沧波元自好,鸣鹥飞鹜早知归。

南阳文叔求贤远,相府侯生识面稀。

王业帝谟俱莫问,百年江海有渔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登钓台
作者: 郑善夫 〔明代〕

富春山下严陵濑,
九日风光兴不违。
白石沧波元自好,
鸣鹥飞鹜早知归。
南阳文叔求贤远,
相府侯生识面稀。
王业帝谟俱莫问,
百年江海有渔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诗人在富春山下的钓台上所见的美丽自然景色和对人生的感慨。富春山的严陵水流淌,九日的美景也不失为一种兴致。白色的石头与波涛相映成趣,水鸟飞翔,似乎早已知道归家的时刻。南阳的文叔为了寻求贤才而不辞辛劳,然而相府的侯生却鲜有人识得。王业和帝王的谋略都不再提及,百年之后,江河湖海中只剩下渔翁的钓矶。

注释

  • 富春山:位于浙江省,风景秀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 严陵濑:指富春江流域的一段水流,水流湍急。
  • 白石沧波:白色的石头与清澈的波浪。
  • 鸣鹥飞鹜:鹥(yī)与鹜(wù)都是水鸟,鸣叫并飞翔。
  • 南阳文叔:指的是南阳的诸葛亮,求贤若渴。
  • 相府侯生:相府即宰相府邸,侯生指一些有名望但不常见的人。
  • 王业帝谟:帝王的事业与谋略。
  • 百年江海有渔矶:意指时间流逝后,江河湖海中依然有渔夫在钓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善夫(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以诗词见长。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美景,表现出对人生与理想的思考,风格清新雅致。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重阳节,诗人借此节日的美好景色,抒发对人生理想与现实的感慨。诗中提到的文叔与侯生则反映出社会对人才的渴求与现实的冷漠。

诗歌鉴赏

《九日登钓台》是一首颇具意境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的开头便以“富春山下严陵濑”引入,描绘出富春山的秀美与严陵水的奔流,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在这重阳佳节,诗人感受到自然的魅力,伴随着风光的美好,似乎也唤起了他心中对理想与人生的思考。

接下来的句子“白石沧波元自好,鸣鹥飞鹜早知归”描绘了水面上白石与波涛的和谐美,水鸟的归去则暗示了生命的循环与归属。诗人用鸟类的归来暗示着人们在追求理想时也应有所归属,而不应迷失于浮华的世界中。

“南阳文叔求贤远,相府侯生识面稀”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渴求,南阳的文叔(诸葛亮)不辞辛劳地寻找贤才,而相府的侯生却鲜有人知。此句中表达出一种对人才难寻的无奈。

最后两句“王业帝谟俱莫问,百年江海有渔矶”,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王业和帝王的谋略已经不再重要,剩下的只有江河湖海中渔夫的悠然自得。整首诗转换自然而流畅,情感深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富春山下严陵濑:介绍诗人所处的环境,富春山下的水流清澈。
  2. 九日风光兴不违:重阳节的美景引起了诗人的兴致。
  3. 白石沧波元自好:自然景色的优美,白石与波涛相映成趣。
  4. 鸣鹥飞鹜早知归:水鸟飞翔,象征着生命的归属感。
  5. 南阳文叔求贤远:提到诸葛亮,表现出对人才的渴求。
  6. 相府侯生识面稀:相府的人才稀少,反映出社会的冷漠。
  7. 王业帝谟俱莫问:历史的兴衰与谋略已不再重要。
  8. 百年江海有渔矶:时光流逝,留下的只有渔夫的简单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白石沧波”比喻自然的美好。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鸣鹥飞鹜”。
  • 象征:水鸟的归来象征生命的归属与寻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理想的思考与对社会现状的感慨。诗人希望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归属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富春山:象征自然之美。
  • 严陵濑:代表流动的生命。
  • 白石:象征纯洁与自然。
  • 水鸟:象征归属与自由。
  • 南阳文叔:象征求贤之志。
  • 渔矶:象征简单与宁静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南阳文叔”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诸葛亮
    • B. 李白
    • C. 杜甫
    • D. 王羲之
  2. 诗中的“鸣鹥飞鹜”表现了什么意象?

    • A. 自由
    • B. 哀愁
    • C. 孤独
    • D. 争斗
  3. 诗的主题主要探讨了:

    • A. 自然风光
    • B. 人生理想与社会现实
    • C. 历史兴衰
    • D. 家庭关系

答案

  1. A. 诸葛亮
  2. A. 自由
  3. B. 人生理想与社会现实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山中问答》 - 王维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描写自然,但更侧重于个人的感慨与历史的沉重。
  • 《山中问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情感更加细腻。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