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天慧寺登高迟家伯修黄平倩不至
——袁宏道 〔明代〕
苍色满诸峦,如何独自看。
閒僧四五众,丈石两三盘。
白额题高冢,红衫度远栏。
北风浸骨冷,端不似秋残。
白话文翻译
在这苍色的山峦中,如何能独自远眺?
闲坐的僧人四五个,石头上坐着两三盘。
白色的额头上题刻着高冢,红衣人越过远处的栏杆。
北风刺骨的寒冷,分明不是秋天的残影。
注释
- 苍色:指苍茫的颜色,形容山峦的颜色。
- 独自看:独自欣赏风景,感到孤独。
- 闲僧:指闲散的和尚,常见于寺庙。
- 丈石:指大石头,此处形容坐的地方。
- 白额:形容一座高冢,上面有白色的题刻。
- 红衫:指穿红色衣服的人,象征着远行的游人。
- 北风浸骨冷:北风刺骨的寒冷,感受到深冷。
- 秋残:指秋天快要结束,景色已不如往昔。
典故解析
此诗虽不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感悟,反映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可能与传统的登高赏秋的习俗有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蕺山,明代文学家,与兄弟袁宗道、袁枚合称“三袁”,以散文和诗歌见长。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重阳节(九月九日),在天慧寺登高,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秋日的萧瑟。诗中虽有登高的场景,但实际蕴含着深刻的孤独感和对岁月无情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袁宏道的《九日天慧寺登高迟家伯修黄平倩不至》是一首充满秋意和孤独感的诗作。诗的开头以“苍色满诸峦”引入,描绘了秋日的山景,苍茫的山色让人感受到一种孤寂的氛围。诗人独自面对大自然,内心的孤独感随之涌现,反映出一种无奈与渴望。接下来提到的“闲僧四五众”,则通过与他人的对比,进一步突显了诗人的孤独,而这几位僧人似乎也未能打破这种孤寂的氛围。
“丈石两三盘”一语,展现了诗人对环境的细致观察,丈石的意象不仅营造了一个静谧的场景,也象征着时间的沉淀。在“白额题高冢,红衫度远栏”中,白额的高冢似乎在提醒人们生死无常,而红衫的游人则象征着人世间的繁华与虚无。最后一句“北风浸骨冷,端不似秋残”则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北风的寒冷与秋天的残景相对比,传达出一种深切的惆怅,似乎在诉说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孤独。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折射出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反映了他对人生、友谊和时光流逝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苍色满诸峦:形容山峦的颜色苍茫,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如何独自看:诗人感到孤独,对景色的欣赏中渗透着无奈。
- 閒僧四五众:周围有几位闲散的和尚,他们的存在似乎并未减轻诗人的孤独。
- 丈石两三盘:诗人坐在石头上,暗示他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 白额题高冢:高冢上的题刻象征着历史与时间的流逝。
- 红衫度远栏:红衣游人路过,加深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 北风浸骨冷:北风的寒冷感受象征着孤独与凄凉。
- 端不似秋残:对比秋天的景象,反映出诗人对时节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比喻诗人的心境。
- 对仗:如“白额题高冢,红衫度远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赋予其情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人生孤独的思考,以及对友人缺席的惆怅,透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孤独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苍色:象征着孤独与萧瑟的秋日景象。
- 闲僧:代表世事的淡泊与安宁,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不同态度。
- 白额高冢:象征着历史的沉淀与无常。
- 红衫:象征着世俗的繁华与短暂。
- 北风:代表着寒冷与孤独,带来情感的冲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主要意象有哪些?
A. 高冢
B. 红衫
C. 北风
D. 以上皆是 -
诗人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快乐
B. 孤独
C. 兴奋
D. 迷茫 -
诗中的“闲僧”象征了什么?
A. 繁华
B. 世事的淡泊
C. 朋友
D. 自然
答案:
- D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登高所引发的感慨与思考。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以重阳节为背景,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同样以登高为题,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自然景色表现内心的宁静与安详,与袁宏道的孤独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袁宏道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