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李氏园次苏盦韵》

时间: 2025-01-06 05:10:52

商飙又拂鬓蓬来,林薄萧寥起百哀。

异地得朋聊可醉,残年能赋本非才。

中原羹沸民谁主?

旷野弦歌俗且猜。

有弟故山方伫立,烽烟南望首频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商飙又拂鬓蓬来,林薄萧寥起百哀。
异地得朋聊可醉,残年能赋本非才。
中原羹沸民谁主?旷野弦歌俗且猜。
有弟故山方伫立,烽烟南望首频回。

白话文翻译:

秋风再次拂过我凌乱的鬓发,林间的萧瑟景象引发了我内心的百般哀愁。
在异乡能够结交朋友,实在是值得畅饮一番;然而到了暮年,我的诗才并不算出众。
中原的美味汤羹,究竟由谁来支配?在广袤的旷野中,音律歌声反而显得世俗而又令人猜疑。
我在故乡的弟弟仍旧伫立,南望烽烟四起,不由得频频回首。

注释:

字词注释:

  • 商飙:指秋天的风。
  • 鬓蓬:形容头发凌乱。
  • 萧寥:形容冷清、凄凉。
  • 异地得朋:在异乡结识朋友。
  • :指汤。
  • 烽烟:战争的信号,象征动乱。

典故解析:

  • “商飙”:借用秋风之名,象征离别与忧伤。
  • “有弟故山”: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常见于古诗词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宝琛(约1790-1865),清代诗人,字蕴三,号香山,晚号白云山人,生于江苏,晚年迁居于浙江,诗风清新,文笔流畅,擅长描写自然风光及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清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诗人在此背景下,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整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秋日的感怀,深刻而细腻的情感流露。开篇以“商飙又拂鬓蓬来”引入,秋风的萧瑟与个人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接着,作者回忆起在异乡结交朋友的温暖,尽管人生已近晚年,仍不甘于平庸,显露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在“中原羹沸民谁主”一句中,诗人把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提上了议程,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与思考,反映出对民生的关心和对政治的无奈。而最后两句则通过对故乡弟弟的描绘,进一步加深了对故乡的思念,烽烟四起的景象又增添了一层忧虑。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既有对友谊的珍视,也有对故乡的眷恋,体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的敏感反应。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商飙又拂鬓蓬来”:秋风再次袭来,拂动了我凌乱的发丝,暗示出内心的忧虑。
  2. “林薄萧寥起百哀”:林间的空旷与萧条引发了我无尽的哀愁。
  3. “异地得朋聊可醉”:在异乡结交朋友,聊聊可以醉意,但这也只是暂时的安慰。
  4. “残年能赋本非才”:即使在暮年仍然能写诗,但我并不觉得自己有多大的才华。
  5. “中原羹沸民谁主?”:中原的美味汤羹,谁在主宰这些,反映出对社会的关心。
  6. “旷野弦歌俗且猜”:旷野中的歌声显得世俗且令人猜疑,表明对现实的失望。
  7. “有弟故山方伫立”:我在故乡的弟弟仍旧伫立,表明对故乡的思念。
  8. “烽烟南望首频回”:南望烽烟,频频回首,反映出对故乡和亲人的牵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风比作“商飙”,增添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异地得朋聊可醉,残年能赋本非才”,展现出诗的工整与韵律美。
  • 象征:烽烟象征战争和动乱,表达了对社会的忧虑。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对故乡的思念,展现出在动荡社会中,个人情感与社会关怀的交织,表达了对友谊、故乡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商飙:象征秋天与孤独。
  • :象征生活的滋味与社会的复杂。
  • 烽烟:象征战争、动乱与对故乡的忧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商飙”指的是什么季节的风?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诗中提到“中原羹沸”,这里的“羹”指的是什么?

    • A. 面条
    • B. 汤
    • C. 米饭
    • D. 饺子
  3.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

    • A. 无所谓
    • B. 忘记
    • C. 思念
    • D. 厌恶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对兄弟的思念。
  • 李白《将进酒》:表现对友谊的珍视与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比,陈宝琛的诗更注重对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思考,而王维则更倾向于直白的思念与情感的流露。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人研究》
  2.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3. 《中国古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