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寄子大新宁五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4 08:35:08

展卷对青檠,心烦读不成。

衣冠真傀儡,势利甚刀兵。

多难催容老,繁忧觉死轻。

吾生抱忠信,终向逆流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展卷对青檠,心烦读不成。
衣冠真傀儡,势利甚刀兵。
多难催容老,繁忧觉死轻。
吾生抱忠信,终向逆流行。

白话文翻译

我展开书卷对着青色的檠木,心中烦躁,读书的心情无法集中。
衣服和帽子简直像是傀儡,世俗的势利比刀兵更可怕。
多次的磨难让我容颜渐老,繁重的忧虑让我觉得死亡也显得轻松。
我一生秉持着忠诚与信义,终究要在逆流中奋斗前行。

注释

  • 青檠:青檠木,常用作书桌的材料,象征读书或文人生活。
  • 傀儡:比喻被外界势力操控的人,形容人在世俗压力下的无奈。
  • 刀兵:比喻战争和冲突,指世俗间的争斗与竞争。
  • 多难:意指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
  • 忠信:忠诚和信任的品质。

典故解析

  • “衣冠真傀儡”:反映了作者对世俗社会的批判,认为人们在追求名利和名望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正如傀儡一般。
  • “吾生抱忠信”:表达了作者对忠诚信义的坚持,虽然环境恶劣,依旧选择逆流而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冰若(1881-1950),近代诗人,字文瀚,号冰若,江苏无锡人。他在诗歌创作上受传统诗词的影响,同时又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思考。李冰若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动荡的时代,李冰若在社会变革中感受到人心的浮躁与世俗的压力,结合自身的经历,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忠诚信义的坚持。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揭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反思。开篇以“展卷对青檠”引入,描绘了一个读书人面对书本却心烦意乱的情景,表现出对当下生活的不满与无奈。接着,诗人通过“衣冠真傀儡”一语,深刻反映了在世俗压力下,许多人变得像傀儡一样被操控,失去了自我,而“势利甚刀兵”则强调了世俗的竞争和利益关系带来的伤害,甚至比战争更为可怕。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多难催容老,繁忧觉死轻”,表达了经历磨难带来的身心疲惫,同时对死亡的轻视,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反思。最后一句“吾生抱忠信,终向逆流行”则是作者对自我信念的坚持,尽管逆流而上充满艰辛,但他依然选择忠诚与信义,彰显了强烈的个体精神。

整体上,这首诗不仅是对社会的批判,也是对个人价值观的坚守,展现了诗人在复杂社会中对真理与信念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展卷对青檠:展开书卷,面前是青檠木的书桌,象征着读书与文人生活。
  2. 心烦读不成:心中烦躁,无法专心读书,透露出内心的苦闷。
  3. 衣冠真傀儡:衣服和帽子像傀儡,比喻被世俗所操控,失去自我。
  4. 势利甚刀兵:世俗的利害关系比战斗更可怕,表现对社会现象的讽刺。
  5. 多难催容老:经历艰难困苦,容颜渐老,体现时间的无情与磨难的影响。
  6. 繁忧觉死轻:繁重的忧虑让死亡显得轻松,反映心理的疲惫。
  7. 吾生抱忠信:我一生秉持忠诚与信义,强调个人信念的重要性。
  8. 终向逆流行:尽管逆流而上,但依旧前行,表现出不屈的精神。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比作傀儡,形象地表达了对世俗压力的无奈和反感。
  • 对仗:如“多难催容老,繁忧觉死轻”,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个人信念的坚持。诗人通过对自身困境的反思,表达了对忠诚与信义的执着追求,尽管身处逆境,依旧要勇往直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檠:象征读书的环境,代表着诗人的精神追求。
  • 傀儡:象征被世俗操控的人,反映出社会压力的沉重。
  • 刀兵:象征战争与冲突,强调世俗生活的残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衣冠真傀儡”指的是什么?

    • A. 人的外表
    • B. 被世俗操控的人
    • C. 诗人的朋友
    • D. 书籍
  2. 诗中提到“多难催容老”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年轻的无忧
    • B. 疲惫与无奈
    • C. 对生活的热爱
    • D. 对未来的希望
  3. “吾生抱忠信”的意思是什么?

    • A. 我热爱生活
    • B. 我坚持忠诚与信义
    • C. 我害怕死亡
    • D. 我想要逃避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表现思乡之情,情感真挚。
  • 《登高》(杜甫): 反映身世之感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津》(李白)与《夜坐寄子大新宁五首 其二》:两者都反映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人生态度的坚持,但李白的作品更注重情感的直接表达,而李冰若的作品则更多地体现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 《李冰若诗集》
  • 《中国现代诗词流派》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