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上作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7 09:54:51

戎马隔乡关,鱼书几日还。

思亲增白发,念乱减朱颜。

疾畜三年艾,魂归万叠山。

枕函清泪影,凄映月弯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戎马隔乡关,鱼书几日还。
思亲增白发,念乱减朱颜。
疾畜三年艾,魂归万叠山。
枕函清泪影,凄映月弯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戎马生涯使得与故乡的距离变得遥远,书信往来却依旧稀少。思念亲人使我的白发愈增,乱世之中更让我失去了青春的容颜。经过三年的艰难生活,灵魂似乎只能归向那重重山峦。枕边的泪水映照着弯月的光辉,凄凉的情愫弥漫在夜色中。

注释:

  • 戎马:指军队和战马,象征着战争的生活。
  • 鱼书:指书信,古时用鱼骨书写,象征着信息的稀少与珍贵。
  • 白发:形容因思念亲人而生出的白发,传达出忧愁和岁月的无情。
  • 朱颜:指年轻的容颜,因思念与动乱而显得憔悴。
  • 疾畜:指急于饲养,可能隐喻艰难的生活环境。
  • 万叠山:形容山峦重叠,可能暗示归乡的渴望与遥不可及。
  • 枕函:指放信件的地方,象征着思念与情感的寄托。
  • 泪影:形容泪水留下的痕迹,表现出内心的悲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冰若,近代诗人,生于动荡的时代,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常表现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其诗歌风格细腻,情感真挚,常常融入个人的生活经历与时代背景。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动荡的时代,诗人身处战乱之中,离乡背井,感受到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乡的渴望。诗中反映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悲伤。

诗歌鉴赏:

《枕上作二首 其二》是李冰若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表现了在动乱时代中人们的离愁别绪。诗的开头“戎马隔乡关”便直接将战争与乡愁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强烈的隔阂感。接下来的“鱼书几日还”,更是透露出书信交流的稀少与珍贵,流露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思亲增白发,念乱减朱颜”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因思念而生出的白发,以及因乱世而失去的青春容颜,充分体现了时间的无情与人心的脆弱。随后的“疾畜三年艾”,暗示了生活的艰辛,表现出诗人心灵上的疲惫与无奈。

最后两句“枕函清泪影,凄映月弯环”则是情感的高潮,泪水在月光下的映照,形成了一个凄美的画面,象征着思念的深重与无尽。整首诗不仅描绘了个人的情感世界,更是对那个时代人们共同情感的真实写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戎马隔乡关:以“戎马”开头,直接引入战争背景,表达因战争而与故乡的隔阂。
  2. 鱼书几日还:书信的稀少使得思念愈发强烈,突显了信息闭塞的苦恼。
  3. 思亲增白发:思念亲人使人变老,表现出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沉重。
  4. 念乱减朱颜:动乱使得容颜憔悴,体现了外在环境对内心的影响。
  5. 疾畜三年艾:生活的艰辛与无奈,暗示了战乱带来的困苦。
  6. 魂归万叠山:灵魂渴望归去,山的重重叠叠象征着归乡的遥不可及。
  7. 枕函清泪影:泪水在枕边留下的印记,表达了思念的伤感。
  8. 凄映月弯环:月光下的泪水影像,增添了凄凉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白发与朱颜的变化,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思亲增白发,念乱减朱颜”,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月光、泪水、山峦等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与思乡之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在战乱中离乡背井的诗人对故乡与亲人的深切思念,展现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的交织,表现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与对亲人的无尽牵挂。

意象分析:

  • 戎马:象征战争与动乱。
  • 鱼书:象征信件与思念。
  • 白发、朱颜:象征时间的流逝与青春的逝去。
  • 万叠山:象征遥远的故乡与归属感。
  • 泪影、月:象征内心的悲伤与孤独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戎马”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田园生活
    • B. 战争与动乱
    • C. 和平
  2. “鱼书”指的是什么?

    • A. 鱼的书籍
    • B. 书信
    • C. 鱼的信号
  3.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念?

    • A. 朋友
    • B. 亲人
    • C. 自己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李冰若杜甫:两者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但李冰若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而杜甫则在历史背景中融入对人世无常的思考。

通过这样的对比,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诠释和表达方式。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近现代诗词选》
  • 《李冰若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