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归宜春经过萍川题梵林寺》
时间: 2025-01-17 09:44: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归宜春经过萍川题梵林寺
作者:袁皓 〔唐代〕
梵林遗址在松萝,
四十年来两度过。
泸水东奔彭蠡浪,
萍川西注洞庭波。
村烟不改居人换,
官路无穷行客多。
拖紫腰金成底事,
凭阑惆怅欲如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四十年间两次经过梵林寺的感慨。梵林寺的遗址位于松萝之间,四十年来我曾两度经过这里。泸水奔向彭蠡湖,萍川流入洞庭湖。村子的烟雾依旧,但居住的人却已经换了,官道上行走的客人似乎无穷无尽。穿着紫衣金饰的我,心中感慨万千,倚着栏杆,满心惆怅,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注释
- 梵林:佛教寺庙的名称,象征着宁静与深远的文化内涵。
- 松萝:指松树和青苔,表现出一种清幽的自然环境。
- 泸水:流向彭蠡湖的河流,象征着人生的流逝。
- 彭蠡:古代湖泊名,代表着水的广阔与深远。
- 萍川:流入洞庭湖的河流,象征着归宿与归乡。
- 拖紫腰金:描绘了诗人身上的华丽衣物,反映出身份与地位。
- 凭阑惆怅:表达了诗人在栏杆旁边的惆怅与思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皓,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以其诗作流传于后。其诗风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作者重游梵林寺之时,正值四十年后的回忆,充满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变迁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梵林寺的再访,展现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深刻回忆与感慨。诗中“梵林遗址在松萝”开篇即将环境描绘得清幽而宁静,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接下来的描写中,泸水与萍川的流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给人一种岁月无情、瞬息万变的感觉。诗人通过对比“村烟不改居人换”,展现了人事的变迁,或许是对故乡情感的惆怅与思念。
最后两句“拖紫腰金成底事,凭阑惆怅欲如何”以个人的反思收尾,暗示着身份的变迁与内心的孤独感。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整首诗在展示自然景观的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梵林遗址在松萝:梵林寺的遗址位于松树与青苔之间,暗示着历史的悠久与自然的和谐。
- 四十年来两度过:诗人四十年间曾两次经过这里,表露出对时光的感慨。
- 泸水东奔彭蠡浪:泸水流向彭蠡湖,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变迁。
- 萍川西注洞庭波:萍川汇入洞庭湖,进一步强调归宿与家园的主题。
- 村烟不改居人换:村里的烟雾依旧存在,但居住的人已不同,反映出人事的更替。
- 官路无穷行客多:官道上行走的人络绎不绝,暗示着社会的繁忙与人情的淡薄。
- 拖紫腰金成底事:诗人身着华丽服饰,表达了对身份与地位的思考。
- 凭阑惆怅欲如何:倚着栏杆感到惆怅,不知如何面对内心的复杂情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泸水东奔彭蠡浪,萍川西注洞庭波”,形成和谐的音韵。
- 隐喻:将水流与人生的变化相联系,隐含深刻哲理。
- 拟人:村烟与人事的对比,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与人事变迁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反思,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梵林:象征着宁静与佛教文化。
- 泸水、萍川:象征着时间与生命的流动,显示出无尽的归属感。
- 村烟:表现出乡愁与人情的温暖。
- 紫腰金:象征着身份的变化与世俗的繁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梵林遗址”位于哪里?
- A. 洞庭
- B. 松萝
- C. 彭蠡
-
诗人四十年间几度经过梵林寺?
- A. 一次
- B. 两次
- C. 三次
-
“拖紫腰金”的意思是?
- A. 穿着华丽的衣物
- B. 身体疲惫不堪
- C. 拖着重物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蜀相》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通过对比袁皓与李白的作品,可以发现两者在表达情感上有所不同。袁皓更注重对过去的沉思与人事的变迁,而李白则常常体现出豪放与壮志。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
这些参考资料可以帮助深入理解唐代诗歌的背景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