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凝露》

时间: 2025-01-19 15:55:55

苍苍芳草色,含露对青春。

已赖阳和长,仍惭润泽频。

日临残未滴,风度欲成津。

蕙叶垂偏重,兰丛洗转新。

将行愁裛径,欲采畏濡身。

独爱池塘畔,清华远袭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草凝露
作者: 张友正 〔唐代〕

苍苍芳草色,含露对青春。
已赖阳和长,仍惭润泽频。
日临残未滴,风度欲成津。
蕙叶垂偏重,兰丛洗转新。
将行愁裛径,欲采畏濡身。
独爱池塘畔,清华远袭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草色青翠,露珠晶莹,象征着青春的美好。阳光已经让草木生长,但我仍然对频繁的润泽感到羞愧。阳光照射在草地上,露水还未完全滴落,微风轻拂,似乎要形成小水洼。兰草的叶子因露重而低垂,兰花在春雨中愈加娇美。虽然我将要离去,心中却因湿润的小路而感到忧愁,想要采摘却又怕弄湿了衣服。最终,我独爱那池塘边清澈的水面,远处的波光仿佛在向我袭来。

注释

  • 苍苍:形容草色的青翠。
  • 芳草:指香草,春天生长的草。
  • 阳和:阳光和暖,适合生长的季节。
  • 润泽:指露水和雨水的滋润。
  • 蕙叶:指蕙兰的叶子,象征高雅。
  • 裛径:指沾湿的小路。
  • 清华:清澈的水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友正,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为题材,风格清新雅致。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季,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以及在青春与自然之间的思考,反映出一种温柔的感伤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诗歌鉴赏

《春草凝露》以春天的自然景象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春草、露珠、阳光和微风等元素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生动的春天画面。诗的开头以“苍苍芳草色”引入,立即营造出一种清新、明亮的氛围,令人感受到春天的活力和青春的气息。

接下来的“已赖阳和长,仍惭润泽频”,则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感激和自我反思,暗示着人们在享受自然恩赐时,也应对其心存敬畏。诗的中间部分描绘了阳光和风的变化,生动展现了春天的气息,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和谐。

最后几句,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尽管对自然美的向往却因湿润的小路而感到忧愁,表现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矛盾心理。整首诗在描绘春景的同时,流露出诗人对生命与青春的思考,情感真挚而细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苍苍芳草色:描绘春天草色鲜艳的景象,给读者一种清新感。
  • 含露对青春:露珠象征青春的纯洁与美好。
  • 已赖阳和长:阳光的温暖使得草木生长,反映出自然的恩赐。
  • 仍惭润泽频:对频繁的滋润感到羞愧,体现了诗人谦逊的态度。
  • 日临残未滴:日光照射下,露水尚未完全滴落,描写时刻的变化。
  • 风度欲成津:微风轻拂,似要形成小水洼,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
  • 蕙叶垂偏重:蕙兰的叶子因露水而低垂,象征优雅。
  • 兰丛洗转新:兰花在春雨中愈加娇美,描绘了春雨后的新生。
  • 将行愁裛径:即将离去,却因湿润的小路感到忧愁。
  • 欲采畏濡身:想要采摘却又怕弄湿衣服,表现出矛盾情感。
  • 独爱池塘畔:诗人对池塘边的清澈水面情有独钟,象征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露珠比喻青春的美好。
  • 拟人: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情感,如“风度欲成津”。
  • 对仗:如“蕙叶垂偏重,兰丛洗转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春天的自然景象展开,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青春的感慨,流露出一种温柔的忧伤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芳草:象征生命的美好与青春的活力。
  • 露珠:象征纯洁与新生。
  • 阳光:代表温暖与生机。
  • 兰花:象征高雅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春草凝露》中的“苍苍芳草色”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 A. 秋天的枯叶
    • B. 春天的青翠草地
    • C. 夏天的炎热
    • D. 冬天的雪景
  2. 诗中“将行愁裛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A. 高兴
    • B. 忧愁
    • C. 生气
    • D. 恐惧
  3. 诗人对春天的景象表现出怎样的情感?

    • A. 冷漠
    • B. 热爱与珍惜
    • C. 恐惧
    • D. 忧伤与绝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鸟鸣涧》
  • 孟浩然《春晓》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张友正的《春草凝露》与王维的《鸟鸣涧》都以自然景色为题材,但张友正更侧重于细腻的春景描写,而王维则通过鸟鸣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思考。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表现手法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辞典》
  • 《古诗文阅读理解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