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池月夜》
时间: 2025-01-01 14:37: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谢池月夜
作者: 厉志 〔清代〕
雨霁云色净,天旷月会清。
老树列池岸,修阑无人凭。
坐拂苔间石,移时微风生。
初虫润余渍,暗抱岩草鸣。
阴律行未调,细涩无齐声。
感我千载念,穆然来中情。
胜赏昔所企,高怀今与并。
阒寂了心悟,茫然尘世轻。
白话文翻译
雨过天晴,云朵变得洁净,天空辽阔,月光清澈明亮。老树在池塘边静静排列,修长的栏杆无人依靠。我坐在苔藓覆盖的石头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微风渐起。初秋的虫鸣润泽着余下的雨水,悄然环绕着岩石和草丛。阴暗的律动尚未协调,细微的声音没有合成统一的旋律。我的千古情思涌上心头,让我在此时此刻感受到深切的情感。过去所向往的美好,现在与我一起并存。孤寂之中领悟了内心的平静,在这茫然的尘世中感到轻松自在。
注释
- 霁:雨过天晴的样子。
- 天旷:天空开阔,视野广阔。
- 列:排列,成排的意思。
- 修阑:修长的栏杆。
- 拂:轻轻擦拭。
- 渍:雨水的痕迹。
- 润:滋润,湿润。
- 阴律:阴暗的音律,指自然界的声音。
- 穆然:安静、宁静的样子。
- 阒寂:寂静,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厉志(约1660-1730),字子华,号松溪,清代诗人,生于江苏。其诗风清新脱俗,擅长于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谢池月夜》创作于清代中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发展的交汇期。诗人以夜晚的宁静与清澈的月光为背景,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谢池月夜》是一首充满自然美感与哲理思考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雨后清新的夜晚场景,展现了自然的静谧与和谐。开篇的“雨霁云色净,天旷月会清”不仅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更传递出诗人内心的清澈与宁静。
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从外在的自然景象逐渐引入内心的感悟。在“坐拂苔间石,移时微风生”中,诗人描绘了自己在自然中的静坐,感受着微风拂面,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此时,周围的虫鸣和草动似乎与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展现出自然与心灵的共振。
最后,诗人在“阒寂了心悟,茫然尘世轻”中达到了情感的高潮,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诗人在寂静中领悟了生命的真谛,既感到世事的轻盈,也感受到内心的沉静与深远。这种心悟让人感到一种超脱的智慧,仿佛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了宁静的港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雨霁云色净:雨后天晴,云彩变得清洁。
- 天旷月会清:天空宽广,月光明亮。
- 老树列池岸:老树在池塘边整齐排列。
- 修阑无人凭:修长的栏杆无人依靠。
- 坐拂苔间石:坐在苔藓覆盖的石头上。
- 移时微风生:随着时间推移,微风开始吹起。
- 初虫润余渍:初秋的虫鸣滋润着雨水的痕迹。
- 暗抱岩草鸣:虫声暗中环绕着岩石与草丛。
- 阴律行未调:阴暗的律动尚未协调。
- 细涩无齐声:细微的声音没有合成统一的旋律。
- 感我千载念:我的千古情思涌上心头。
- 穆然来中情:在此刻感受到深切的情感。
- 胜赏昔所企:过去所向往的美好。
- 高怀今与并:现在与我一起并存。
- 阒寂了心悟:孤寂之中领悟了内心的平静。
- 茫然尘世轻:在这茫然的尘世中感到轻松自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相结合,形成生动的意象。
- 拟人:虫鸣与草动似乎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雨霁云色净,天旷月会清”,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赞美与内心的反思。通过描绘宁静的夜晚,诗人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与对自然的敬畏,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霁:象征着洗净与清新。
- 月光:象征着明亮与宁静。
- 老树:象征着岁月与稳定。
- 微风:象征着轻柔与变化。
- 虫鸣: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雨霁云色净”意为: A. 雨后天晴
B. 云彩变得黑暗 -
“阒寂了心悟”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受? A. 寂静中的领悟
B. 喧闹中的烦躁 -
诗中提到的“初虫润余渍”意指: A. 虫子滋润石头
B. 虫鸣滋润雨水痕迹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夜晚的宁静与思乡之情。
- 《夜泊牛津》(王士祯):描绘夜晚的宁静与思考。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谢池月夜》均通过夜晚的宁静表达内心情感,但前者更侧重于思乡情绪,后者则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美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