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思》

时间: 2025-01-01 12:46:38

叠浪与云急,翠兰和意香。

风流化为雨,日暮下巫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楚思
作者: 高蟾 〔唐代〕

叠浪与云急,翠兰和意香。
风流化为雨,日暮下巫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波涛翻滚的景象,云层也显得急促,翠绿的兰花散发着芳香。随着风流的变幻,细雨随之而来,傍晚时分,阳光逐渐隐没于巫阳的山峦之下。


注释:

字词注释:

  • 叠浪: 指层层叠起的波浪,形容水面的波动。
  • 云急: 云层移动得很快,给人一种紧迫感。
  • 翠兰: 青绿色的兰花,象征着美丽和香气。
  • 和意香: 意指和谐的香气,表达一种温柔的氛围。
  • 风流: 指风的流动,带来变化。
  • 化为雨: 表示风的变化导致雨水的降临。
  • 日暮: 指太阳下山,傍晚时分。
  • 巫阳: 这里可能指的是某地名,巫阳是一个山名,给人一种地理的印象。

典故解析:

该诗并未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其中的自然意象和情感表达反映了唐代文人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与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蟾(约736年-约795年),唐代诗人,字季明,号山人。他生活在盛唐时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尤其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著称。高蟾的诗风清新,语言简练,常常用自然景物映射人心,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楚思》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情感状态,表达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楚思》是一首充满了自然美和情感的诗作,诗人高蟾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了一种融入自然的心境。开篇“叠浪与云急”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波涛的翻滚与云层的急速交织在一起,传达出一种动感。接着诗人引入“翠兰和意香”,使得画面充满了生机与芬芳,这种对比使得动与静、急与缓的关系得以展现,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诗中“风流化为雨”则表现了自然的变化无常,风的流动引起了雨的降临,象征着情感的起伏和生活的无常。最后一句“日暮下巫阳”则不仅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层温柔的暮色,还暗示了一种时间的流逝与思绪的沉淀。这种情感的流转和自然的变化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诗显得生动而富有哲理。

整体而言,《楚思》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理解,诗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惆怅,给人以深思的余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叠浪与云急: 通过“叠浪”与“云急”这两个意象,展现了自然界的动态美,波浪的起伏与云层的变幻交相辉映。
  • 翠兰和意香: 这里的“翠兰”不仅是对兰花的描绘,更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而“和意香”则传达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 风流化为雨: 风的流动象征着时间与情感的变化,雨的降临则是这些变化的自然结果,暗示着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 日暮下巫阳: 日暮的意象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而“巫阳”则地理化了这种感受,使得诗人对自然的依恋与思考更加具体。

修辞手法:

  • 比喻: 诗中将风与雨的变化形象化,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的力量与美感。
  • 对仗: 诗句之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使得语言更加优美。
  • 意象: 自然意象的运用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情感的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叠浪: 象征着生命中的波折与变化。
  • : 代表着思绪的漂浮与不定。
  • 翠兰: 象征着美好与纯真,传递出生命的芬芳。
  • : 暗示着变化与流动,反映出人心的起伏。
  • : 象征着洗净与重生,传达出对生活的期望。
  • 日暮: 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带来深思。
  • 巫阳: 地名意象,增加了地方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叠浪与云急”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自然景象? A) 宁静的湖面
    B) 波涛汹涌的海洋
    C) 风和日丽的晴天
    D) 寂静的山谷

  2. “翠兰和意香”中,“翠兰”象征着什么? A) 悲伤
    B) 美好与纯真
    C) 时光
    D) 变化

  3. “日暮下巫阳”中的“日暮”意味着什么? A) 早晨的到来
    B) 时间的流逝
    C) 生活的美好
    D) 自然的变化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2. 《静夜思》 by 李白
  3. 《春晓》 by 孟浩然

诗词对比:

  • 高蟾的《楚思》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都展现了对自然的描绘,但高蟾的诗更加细腻,注重情感的流动,而李白则更为豪放,强调壮阔的气势。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