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信宫二首(后首一作长门怨)》

时间: 2025-01-04 07:10:09

天上梦魂何杳杳,日宫消息太沈沈。

君恩不似黄金井,一处团圆万丈深。

天上凤凰休寄梦,人间鹦鹉旧堪悲。

平生心绪无人识,一只金梭万丈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信宫二首(后首一作长门怨)
——高蟾

天上梦魂何杳杳,
日宫消息太沈沈。
君恩不似黄金井,
一处团圆万丈深。
天上凤凰休寄梦,
人间鹦鹉旧堪悲。
平生心绪无人识,
一只金梭万丈丝。

白话文翻译

在天上的梦魂何时才能再相见,
日宫的消息又怎能如此沉重。
君主的恩情不如黄金井,
一处团圆却是万丈深邃。
天上的凤凰不再寄托梦境,
人间的鹦鹉也让人感到悲伤。
我一生的心绪无人能够理解,
就像一只金梭织出万丈丝线。

注释

  • 杳杳:形容遥远、深奥,此处指梦境的渺茫。
  • 日宫:指太阳所在的宫殿,这里可以理解为时间的流逝。
  • 君恩:君主的恩宠,指对诗人的爱慕或关怀。
  • 黄金井:比喻恩情的珍贵,但同时也表明其深不可测。
  • 凤凰:传说中的鸟,象征美好和希望,这里指寄托梦想的对象。
  • 鹦鹉:一种鸟,常用来比喻人类的哀怨情感。
  • 金梭:织布用的工具,象征着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典故解析

  • 凤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凤凰是吉祥的象征,常与皇后、女性美德相关联。
  • 鹦鹉:常用作象征依赖与孤独的鸟,寓意对逝去的感情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蟾,唐代诗人,生平较为神秘,作品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意象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离愁别绪,表达对爱情和人生的思考。高蟾的风格受到了同时代诗人的影响,同时也融入了个人独特的情感表达。

创作背景

长信宫二首创作于唐代,这一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常借用古典诗词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与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及对现实的无奈,寄托了深沉的思念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长信宫二首》以清丽的语言和深邃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爱情和人生的思考。首句“天上梦魂何杳杳”开篇即用“梦”字,暗示了追求与渴望的遥不可及。接下来的“日宫消息太沈沈”则通过“日宫”这一意象,暗含时间的无情与现实的沉重,形成了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张力。

“君恩不似黄金井”一句中,通过黄金井的意象,表达了对君恩的渴望与失落,暗示君恩虽贵重却难以触及。这种情感在后文“天上凤凰休寄梦”中得到了再次强化,诗人用凤凰象征美好理想的破灭,展现了对逝去梦境的无奈与悲伤。

最后两句“平生心绪无人识,一只金梭万丈丝”更是将孤独感推向了极致。金梭象征着生活的艰辛,万丈丝则隐喻着情感的复杂与深邃。诗人在此处表达了对自身情感无人理解的无奈与孤独,这种情感在诗中层层叠加,使整首诗充满了悲凉的气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上梦魂何杳杳:梦境遥不可及,暗示对追求的渴望。
  2. 日宫消息太沈沈:时间的流逝带来沉重的现实感。
  3. 君恩不似黄金井:君主的恩宠虽珍贵,但难以得到。
  4. 一处团圆万丈深:团圆的愿望深邃而难以实现。
  5. 天上凤凰休寄梦:美好的理想已无法寄托于梦中。
  6. 人间鹦鹉旧堪悲:人间的悲伤情感依旧存在。
  7. 平生心绪无人识:一生的情感无人理解。
  8. 一只金梭万丈丝:金梭象征生活的艰辛,情感复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君恩比作黄金井,形象生动。
  • 拟人:将梦境和情感赋予人性,增强情感的表达。
  • 对仗:诗中不少句子采用对仗工整的结构,增加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对现实的失望,以及对个人情感孤独的深刻感慨。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示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反映出古代文人对爱情的复杂心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梦魂:象征对理想和爱情的追求。
  • 黄金井:象征珍贵的情感和难以触及的现实。
  • 凤凰:象征希望与美好,但已无法达到的理想。
  • 鹦鹉:象征孤独与哀伤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天上梦魂”指的是什么? A. 梦境的渺茫
    B. 现实的残酷
    C. 对未来的希望

  2. “君恩不似黄金井”所表达的意思是? A. 君主的恩宠如同黄金般珍贵
    B. 君主的恩宠难以得到
    C. 君主的恩宠只是一场梦

  3. “一只金梭万丈丝”中的金梭象征什么? A. 生活的艰辛
    B. 感情的复杂
    C. 时间的流逝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长恨歌》——白居易
  • 《离骚》——屈原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长恨歌》与《长信宫二首》:两者均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悲伤,但《长恨歌》更侧重于叙事,描绘了王皇之间的爱情故事,而《长信宫二首》则更为内敛,倾注了个人情感的孤独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高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