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二年春题池西小楼》
时间: 2025-01-01 15:21: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花边春水水边楼,一坐经今四十秋。
望月桥倾三遍换,采莲船破五回修。
园林一半成乔木,邻里三分作白头。
苏李冥蒙随烛灭,陈樊漂泊逐萍流。
虽贫眼下无妨乐,纵病心中不与愁。
自笑灵光岿然在,春来游得且须游。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水边楼阁,花环绕着,四十年间我在这里坐过。
望月的桥已经倾斜了三次,采莲的船也修缮过五次。
园林中一半的树木已长成乔木,邻里的三分之一的人都已白了头。
苏、李两树在烛光熄灭后显得朦胧,陈、樊两家的漂泊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
虽然如今贫困,但这并不妨碍我的快乐;即便生病,我的心里也没有忧愁。
我自嘲道,灵光依然闪烁,春天来临时,要好好游玩一番。
注释:
- 花边:花丛边缘,形容春天的景色。
- 四十秋:四十个秋天,指时光的流逝。
- 望月桥:用来观赏月亮的桥,象征美好的回忆。
- 采莲船:指采摘莲花的船,生活情趣的体现。
- 冥蒙:朦胧的样子。
- 灵光:指内心的光明与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关注民生的主题闻名。白居易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常表现对社会现象的关怀与个人情感的抒发。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会昌二年春,正值白居易人生的中年时期,经历了不少风雨。诗中反映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诗歌鉴赏:
白居易的《会昌二年春题池西小楼》展示了他对春天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思考。诗中描绘了春水、花朵和楼阁的和谐美景,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四十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诗人通过“花边春水水边楼”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
在“望月桥倾三遍换,采莲船破五回修”中,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充满了对岁月无情的感叹。尽管周围环境在变化,邻里也因年岁渐长而变得苍老,但他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认为贫困与疾病并不能影响内心的快乐和宁静。
结尾处的“自笑灵光岿然在,春来游得且须游”则展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意在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抓住春天的机会去享受生活。这种乐观、积极的情绪贯穿整首诗,体现了白居易在经历生活风雨后的豁达与从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花边春水水边楼:春天的水边楼阁被花环绕,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色。
- 一坐经今四十秋:在这里已经坐了四十个秋天,表达对时光的感慨。
- 望月桥倾三遍换:望月的桥经历了三次倾斜,象征着岁月的变迁。
- 采莲船破五回修:采莲的船也经过多次修缮,暗示生活的波折。
- 园林一半成乔木:园林中一半的植物已成乔木,表现岁月的流逝。
- 邻里三分作白头:邻里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已白发苍苍,体现人老珠黄的无奈。
- 苏李冥蒙随烛灭:苏、李两树在烛光熄灭后显得模糊,象征失去的美好。
- 陈樊漂泊逐萍流:陈、樊两家的人如浮萍般漂泊,表现生活的不安定。
- 虽贫眼下无妨乐:虽然生活贫困,但这并不妨碍快乐。
- 纵病心中不与愁:即便生病,内心也不感到忧愁。
- 自笑灵光岿然在:自嘲内心仍有光明与智慧。
- 春来游得且须游:春天来了,要好好游玩,享受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邻里三分作白头”,通过比喻表现时间的流逝。
- 对仗:整首诗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如“苏李冥蒙随烛灭”,赋予植物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面对生活困境的乐观态度,强调要珍惜当下的生活,享受生命的乐趣。
意象分析:
- 春水:象征生机与希望。
- 楼阁:代表安宁与静谧。
- 花:美好与青春的象征。
- 桥: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 白头:象征岁月的无情与苍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白居易
- D. 王维
-
诗中提到的“望月桥”象征着什么?
- A. 爱情
- B. 回忆
- C. 生命
- D. 财富
-
诗中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
- A. 悲观
- B. 消极
- C. 乐观
- D. 中立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会昌二年春题池西小楼》与杜甫《春望》:两首诗都有对春天的描绘,但白居易更注重个人的心境与乐观,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对国家与人民的忧虑。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