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还京师诗》
时间: 2024-12-29 17:58: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光阐帝图,肆觐荷来苏。
卜洛连新邑,因秦还旧都。
雷警三辰卫,星陈七萃驱。
从风折凤羽,曜日拖鱼须。
宪章殚礼乐,容服备车徒。
回銮入丰镐,从跸度枌榆。
冉冉年和变,迟迟节物徂。
馀花照玉李,细叶剪圭梧。
朝夕万国凑,海会百川输。
微生逢大造,倏忽改荣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隋代皇帝重光(即隋文帝)重回京师的盛况。首先提到帝王的光辉图像,象征着国家的兴盛;接着描述了朝廷的盛大仪式和来访的使者,表明国力强盛。诗中提到卜洛和秦朝的旧都,暗示着历史的延续和国都的重返。接着提到雷声震动,星辰显现,描绘了天象的变化,暗示着国家的安定与繁荣。然后,提到礼乐的完备和车队的整齐,展现了国君的威仪与礼仪之盛。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华变换,节令交替,象征着岁月的流逝。最后提到余花与细叶,表明春天的气息,暗示着国家的未来与希望。
注释:
- 重光:指光明、辉煌。
- 阐帝:即阐扬帝王之道。
- 肆觐:广泛地接受朝贺。
- 卜洛:古地名,指洛阳。
- 丰镐:古代的都城,指长安。
- 回銮:皇帝回朝。
- 冉冉:慢慢地、渐渐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善心,隋代诗人,具体生平不详,但他的作品常表现对国家的关怀和历史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隋朝时期,正值国家统一和发展之际,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兴盛的期盼和对历史的回顾。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多重意象和丰富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隋朝重返京师的盛大场景。诗中蕴含着对历史的深刻思考,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希冀。诗人以“重光阐帝图”开篇,直指国家的光辉与希望,接着通过描写自然现象与礼仪场景,展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了国家和谐的重要性。
诗中“雷警三辰卫,星陈七萃驱”,以天文现象来象征国家的安定,既表现了诗人的博学,也体现了对宇宙秩序的敬畏。“回銮入丰镐,从跸度枌榆”则表现了皇帝的威仪与朝廷的繁华。整首诗的节奏感强烈,意象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思的空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重光阐帝图:描绘了帝王的辉煌形象,象征国家的兴盛。
- 肆觐荷来苏:表明国君被众多使者朝贺,国力强盛。
- 卜洛连新邑:提到洛阳与新城的结合,历史的延续。
- 因秦还旧都:暗示着对历史的回顾与重归。
- 雷警三辰卫:天象的变化,暗示国家的安定。
- 星陈七萃驱:星辰的排列,象征着国家的繁荣。
- 从风折凤羽:风的影响,象征着政局的变化。
- 曜日拖鱼须:日月星辰的变化,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宪章殚礼乐:礼乐的完备展示国家的文化。
- 容服备车徒:车队整齐,表现皇帝的威仪。
- 回銮入丰镐:皇帝回朝,象征国家的繁荣。
- 从跸度枌榆:皇帝经过榆树,表现细腻的描写。
- 冉冉年和变:时光流逝,代表岁月的变迁。
- 迟迟节物徂:节令变化,暗示生命的循环。
- 馀花照玉李:春天的余花,象征希望。
- 细叶剪圭梧:细致的描写,表现生命的细腻。
- 朝夕万国凑:各国朝贺,表现国力的强盛。
- 海会百川输:比喻国家的繁荣与包容。
- 微生逢大造:微小的生命遇上盛世,象征希望。
- 倏忽改荣枯:时间的变迁,暗示生命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雷警三辰卫”,用雷声比作警示,增强了诗的气势。
- 对仗:整首诗多处使用对仗,如“朝夕万国凑,海会百川输”,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细叶剪圭梧”,给自然以生命,增强了画面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隋朝繁荣盛世的赞美与对历史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望和对过往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重光:象征国家的繁荣。
- 雷警:象征警示与安定。
- 余花:代表生命与希望。
- 细叶:细腻的生命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丰镐”指的是哪个古都?
- A. 洛阳
- B. 长安
- C. 成都
- D. 南京
-
“雷警三辰卫”中的“雷”象征什么?
- A. 历史
- B. 安定
- C. 政权
- D. 自然
-
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历史的怀念
- B. 对国家未来的希望
- C. 对个人生活的思考
- D. 对自然的描绘
答案:
- B. 长安
- B. 安定
- B. 对国家未来的希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描绘了自然美与人情的交融。
- 《早发白帝城》:李白,展现了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象。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描绘了国家动荡中的忧愁,与许善心的乐观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隋唐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