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望月二首 其二》
时间: 2024-12-29 17:33: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皎洁三秋月,巍峨百丈楼。
下分征客路,上有美人愁。
帐卷芙蓉带,帘褰玳瑁钩。
倚窗情渺渺,凭槛思悠悠。
未得金波转,俄成玉箸流。
不堪三五夕,夫婿在边州。
白话文翻译:
明亮的秋月高悬,巍峨的楼台耸立。
下面是征途的路,上面是美人的愁苦。
帐子卷起像芙蓉花的带子,帘子掀起像玳瑁的钩子。
倚靠窗边心情朦胧,凭栏思绪绵绵。
未能如愿金波流转,转眼却已成了玉箸般的流水。
不堪忍受这三五的夜晚,丈夫却在边疆。
注释:
- 皎洁:明亮、洁白。
- 巍峨:高大而雄伟。
- 征客:指出征的客人,泛指离家在外的人。
- 美人愁:指美人因思念远方的爱人而感到忧愁。
- 帐卷:指帐子卷起。
- 芙蓉带:形容帐子像芙蓉花的带子一样美丽。
- 玳瑁钩:用玳瑁制成的钩子,形容帘子的精致。
- 情渺渺:情思飘渺。
- 思悠悠:思绪漫长而绵延。
- 金波:指明亮的月光。
- 玉箸流:比喻流水的清澈。
- 三五夕:指农历十五或十六日的晚上,月亮最圆。
- 夫婿:丈夫。
- 边州:边远地区,指边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斌,隋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主要以其诗词而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和人情,情感细腻,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登楼望月二首》是刘斌在特定环境下所作,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离别与思念的普遍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月”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诗人在高楼之上望月的情景,同时寄托了对远方爱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开篇以“皎洁三秋月”描绘了明亮的秋月,营造出清冷而宁静的氛围。接着描写高耸的楼宇与征途,表现出一种孤独和思念的交织。诗中“上有美人愁”点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暗示了对爱人的深切思念。
随后,诗人用“帐卷芙蓉带,帘褰玳瑁钩”来描绘室内的情景,细腻的描写为整个诗作增添了生活气息,显示出对温馨家居的向往。最后几句“未得金波转,俄成玉箸流”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以及对团圆的渴望,尤其是“不堪三五夕,夫婿在边州”引出思念的主题,深切而哀伤,体现了对离别的无奈与苦楚。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深情的抒发,展现了对离别、思念和孤独的感受,营造了一种浓厚的秋夜氛围,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皎洁三秋月,巍峨百丈楼:描绘了高楼与明月,象征着高远与清明。
- 下分征客路,上有美人愁:强调了离家在外的征客与思念的美人之间的遥远和隔阂。
- 帐卷芙蓉带,帘褰玳瑁钩:细致描绘居室的装饰,寓意生活的美好与温馨。
- 倚窗情渺渺,凭槛思悠悠:表现诗人倚窗而思,情感深远而绵长。
- 未得金波转,俄成玉箸流:时间的无情流逝与未能见面的遗憾。
- 不堪三五夕,夫婿在边州:表达出思念之情,和对丈夫在外的担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金波”与“玉箸”作为比喻,形象地表现月光与流水。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层次分明,前后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情感的描写,如“情渺渺”与“思悠悠”,赋予了情感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离别、思念和孤独的深切感受,反映了人们在特定环境下对爱情和亲情的渴望与思念,体现了人心对团圆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明月:象征思念与团圆,常作为抒情的主题。
- 高楼:象征高远、孤独的心境。
- 美人:代表思念的对象,承载着情感的寄托。
- 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隐含着对于生命无常的感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皎洁三秋月”的意象主要是象征: A. 孤独
B. 思念
C. 明亮
D. 高远 -
“帐卷芙蓉带,帘褰玳瑁钩”中的“芙蓉”指的是: A. 一种花
B. 一种装饰
C. 一种饮品
D. 一种颜色 -
诗中提到的“夫婿在边州”主要表达了: A. 离别的无奈
B. 生活的富贵
C. 战争的惨烈
D. 自然的美丽
答案:
- C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但更侧重于兄弟情谊。
- 《静夜思》:以更直接的方式抒发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更加明了。
参考资料:
- 《隋唐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