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七夕宴悬圃应制二首 其二》

时间: 2024-12-29 16:34:29

婺闺期今夕,娥轮泛浅潢。

迎秋伴暮雨,待暝合神光。

荐寝低云鬓,呈态解霓裳。

喜中愁漏促,别后怨天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婺闺期今夕,娥轮泛浅潢。
迎秋伴暮雨,待暝合神光。
荐寝低云鬓,呈态解霓裳。
喜中愁漏促,别后怨天长。

白话文翻译:

今晚在婺女的闺房相会,月亮在浅水中轻轻荡漾。
迎接秋天伴随着傍晚的细雨,等待着夜幕降临与神灵的光辉合而为一。
轻轻地梳理着低垂的云鬓,展现出如同霓裳般的姿态。
在喜悦中隐含着忧愁的急促,分别之后怨恨着漫长的时光。

注释:

  • 婺闺:指的是女子的闺房,“婺”是指女子的房间。
  • 娥轮:指明月,常用来形容美丽的月亮。
  • 浅潢:指浅水,突出水面平静的景象。
  • 迎秋伴暮雨:秋天到来,正值傍晚的细雨,意境清幽。
  • 荐寝:指床铺,象征着温柔与安宁。
  • 云鬓:指女子的发髻,形容发型如同云彩般轻柔。
  • 霓裳:指美丽的衣裳,象征着女子的美丽。
  • 愁漏促:指愁苦中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暗含对分离的思念。
  • 怨天长:对天长地久的怨恨,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

典故解析:

该诗提到了“娥轮”,这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代表着月亮,象征着美丽和孤独。诗中的“霓裳”可能与《云中君》中的霓裳羽衣曲相关,突出女子的优雅和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敬宗(约541-618),字子容,隋代诗人,官至国子博士,擅长诗词及文赋。他的诗风清丽,常融入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情感。

创作背景:

《奉和七夕宴悬圃应制二首》是应制之作,反映了古代七夕节的浪漫情怀和对爱恋的描绘。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象征着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节日的氛围与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婉约细腻的风格描绘了七夕节的意境。开头两句通过“婺闺”和“娥轮”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悠远的氛围,表现出对爱情的期待。接着,诗人巧妙地将秋雨与夜色结合,暗示着即将到来的分离与思念。后半部分以“荐寝”和“霓裳”表现出女性的柔美与优雅,进一步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尤其是“喜中愁漏促,别后怨天长”,表达了在喜悦与离愁中的复杂情感,展现了人们在爱情与时间面前的无奈与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婺闺期今夕”:指在今夜的约定,表现出期待与渴望。
  • “娥轮泛浅潢”:月光在水面上摇曳,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 “迎秋伴暮雨”:秋天的到来伴随着细雨,预示着感伤的情绪。
  • “待暝合神光”:等待夜幕降临,象征着对神秘与美好的向往。
  • “荐寝低云鬓”:轻柔的发髻,展现出女子的温柔与雅致。
  • “呈态解霓裳”:如同霓裳般的姿态,增添了诗的美感。
  • “喜中愁漏促”:在欢乐中透漏出急促的愁苦,表现了复杂的情感。
  • “别后怨天长”:离别后的怨恨,传达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娥轮”比喻月亮,增强诗的意境。
  • 对仗:如“迎秋伴暮雨”和“待暝合神光”,展现了诗的对称美。
  • 拟人:如“愁漏促”暗示时间的流逝,增强情感的表现。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分离后的忧伤,揭示了人们在美好与痛苦之间的挣扎,传达了对时间与爱情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婺闺:象征女子的温柔与柔情。
  • 娥轮:象征美丽、孤独与渴望。
  • 秋雨:象征感伤、离别与忧愁。
  • 霓裳:象征优雅与美丽,体现出女子的魅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婺闺期今夕”中的“婺闺”指什么? A. 男子的房间
    B. 女子的房间
    C. 学校
    D. 花园

  2. “喜中愁漏促”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纯粹的快乐
    B. 复杂的情感
    C. 轻松的心情
    D. 对未来的期待

  3. 诗中“娥轮”指的是? A. 太阳
    B. 星星
    C. 月亮
    D. 云彩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秦观《鹊桥仙》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以月亮为意象,表达思乡之情,情感更为直接。
  • 《鹊桥仙》:同样描绘了七夕的浪漫,情感表达更为浓烈,突出爱情的期待与美好。

参考资料:

  • 《隋唐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解读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