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造微上人游五台及礼本师》

时间: 2025-01-04 08:02:28

寒空金锡响,欲过渭阳津。

极目多来雁,孤城少故人。

与师虽别久,于法本相亲。

又对清凉月,中宵语宿因。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送造微上人游五台及礼本师

作者: 栖白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寒空金锡响,欲过渭阳津。
极目多来雁,孤城少故人。
与师虽别久,于法本相亲。
又对清凉月,中宵语宿因。


白话文翻译:

在寒冷的天空中,金锡发出清脆的响声,
我想要渡过渭阳的渡口。
放眼望去,成群的大雁飞来,
而孤独的城中,老朋友却寥寥无几。
与师傅虽然分别已久,但在法理上仍然相亲相近。
再对着清凉的明月,夜半时分共同谈论着往事。


注释:

  • 寒空:寒冷的天空。
  • 金锡:指和尚手中的锡杖,金色的锡杖在寒风中发声。
  • 渭阳津:渭阳的渡口,津指渡口。
  • 极目:放眼远望。
  • 来雁:飞来的大雁,寓意离别和思念。
  • 孤城:指自己所在的城市,感到孤独。
  • 法本:指佛教的教义。
  • 清凉月:指明亮而清凉的月亮,象征宁静。

典故解析:

  • 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代表着朝圣与修行的圣地。
  • 清凉月:常常在古诗中用以象征清净和思索的时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栖白是唐代的一位僧人,诗风清新,常以佛教思想为主题。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送别友人前往五台山朝圣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师傅的敬仰。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线,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师傅的敬仰之情。开篇以“寒空金锡响”引入,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金锡的声音在寂静的寒空中显得尤为清晰,象征着出行者的决心与信仰。接下来的“极目多来雁”,则通过自然景象传达出离别的惆怅与孤独,孤城里少有旧友的情景更添了几分失落。
诗人在与师傅的道理上保持着亲近,表现出对师傅教诲的珍视与内心的依恋。最后一句“又对清凉月”,在静谧的夜晚,诗人与友人一同回忆过去,表露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珍惜。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给人以深思与感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寒空金锡响:在寒冷的天空中,金锡发出清脆的声音,象征着出行者的信仰与决心。
  2. 欲过渭阳津:暗示诗人即将离开,面临别离的情景。
  3. 极目多来雁:放眼远望,看到许多飞来的大雁,传达出离别的惆怅。
  4. 孤城少故人:表达了孤独感,老朋友较少,增添了离别的苦涩。
  5. 与师虽别久:尽管与师傅分别已久,心中依然挂念。
  6. 于法本相亲:强调在佛法上,依然有着深厚的联系。
  7. 又对清凉月:在宁静的月光下,回忆过去的点滴。
  8. 中宵语宿因:夜半时分,彼此讲述往事,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修辞手法:

  • 比喻:金锡响声比喻信仰的力量。
  • 对仗:如“寒空金锡响,欲过渭阳津”形成对仗工整的句式。
  • 意象:月亮、大雁等自然意象增添了诗的情感层次。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师傅教诲的感激,同时也流露出对孤独与离别的感慨,展现了深厚的宗教情感和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锡:象征佛教的信仰与教义。
  • 来雁:象征离别与思念。
  • 清凉月:象征宁静、思考与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金锡”指的是什么?
    A. 银器
    B. 和尚的锡杖
    C. 金属器皿

  2. 诗人对友人的感情是什么?
    A. 喜悦
    B. 惆怅与孤独
    C. 无所谓

  3. 诗中提到的“渭阳津”是指什么?
    A. 一座城市
    B. 一个渡口
    C. 一座山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赠汪伦》

诗词对比: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但更侧重于友情的深厚与对未来的期望;而栖白的这首诗则强调了对师傅的敬仰和对宗教信仰的依赖,情感更加内敛和深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