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聚敛非王政,偏私岂建中。
天资伤忌刻,性学欠昭融。
贤辅终疏斥,奸邪是显庸。
治平虽有志,才小竟成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状况的不满。诗人认为,聚敛权力并不是君主应该采取的统治方式,偏私也不可能建立中庸之道。天资的嫉妒和刻薄使得人才能够受伤,而性情与学问之间缺乏融合。贤能之士最终被排斥,而奸邪之徒却显得十分庸碌。尽管有治国平天下的志向,但由于才干不足,最终一切都是徒劳的。
注释:
- 聚敛:聚集和收敛,指的是集中权力。
- 非王政:不是君主的正确治理。
- 偏私:偏向某一方,指不公正的待遇。
- 建中:建立中庸之道。
- 天资:指个人的天赋和资质。
- 伤忌:受到伤害和嫉妒。
- 贤辅:贤明的辅佐者。
- 疏斥:疏远和排斥。
- 奸邪:指奸诈和邪恶的人。
- 显庸:显露出的平庸。
- 治平:治理国家,使其安定平和。
- 才小:才干不足。
典故解析:
这首诗在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时,提到了“贤辅”和“奸邪”两个角色,这可以与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的政治斗争相联系。贤辅被排斥的现象可以追溯到汉代的王允与吕布之间的权力斗争,而奸邪之辈的上位则常常导致国家的衰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孙承恩,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刻的思想见长。他的诗歌常常探讨社会与政治,表现出对时政的关心。
创作背景:在明代晚期,政治腐败、权力斗争,以及社会动荡使得许多文人对国家的前景感到忧虑。孙承恩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下了这首诗,以抒发对德宗统治的不满。
诗歌鉴赏:
这首《德宗》通过对统治者施政方式的批判,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直接指出了权力集中和偏私对治理的恶劣影响,认为这样的做法与王道政治背道而驰。接下来的句子则从个人才能的角度分析,指出由于嫉妒与刻薄,真正有才之人无法施展抱负,反而被排斥。最后两句总结了尽管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由于缺乏真正的才华,这一切最终都难以实现。整首诗中,诗人用简练而深刻的语言,直指当时政治的病态,表达了对社会的关怀与对未来的担忧。这不仅是对德宗的一种批判,更是一种对理想政治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聚敛非王政”:批评权力集中。
- “偏私岂建中”:质疑偏私是否能建立公正。
- “天资伤忌刻”:天赋被嫉妒和刻薄所伤。
- “性学欠昭融”:性情与学问缺乏结合。
- “贤辅终疏斥”:贤能者被排斥。
- “奸邪是显庸”:奸诈者显得平庸。
- “治平虽有志”:有治理国家的愿望。
- “才小竟成空”:才干不足而无所成就。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偶句,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 反讽:通过描述权力与才能的关系,反映出政治的荒谬。
-
主题思想:
- 这首诗揭示了政治腐败与人才被压制的现象,表达了对理想统治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 权力:象征着腐败与专制。
- 人才:象征着国家的希望与未来。
- 庸俗:象征着社会的低迷和无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聚敛非王政”的意思是: A. 权力集中是明智的
B. 权力集中不是正确的治理方式
C. 权力分散是有效的 -
“贤辅终疏斥”中的“贤辅”是指: A. 坏人
B. 有才之士
C. 决策者 -
诗歌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快乐
B. 忧郁与无奈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杜甫与孙承恩的作品都表现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前者更侧重于战乱带来的苦痛,而后者则聚焦于政治腐败带来的无能。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孙承恩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与历史:明代政治文化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