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游武陵湘中》

时间: 2025-01-06 16:10:13

为子歌行乐,西南入武陵。

风烟无战士,宾榻有吟僧。

山绕军城叠,江临寺阁层。

遍寻幽胜了,湘水泛清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人游武陵湘中
作者:齐己 〔唐代〕

为子歌行乐,西南入武陵。
风烟无战士,宾榻有吟僧。
山绕军城叠,江临寺阁层。
遍寻幽胜了,湘水泛清澄。

白话文翻译

为了让您开心,我为您唱歌,您向西南进入武陵地区。
这里的风景如画,没有战士的骚扰,宾馆上却有吟唱的僧人。
山环绕着军城重叠,江水流淌在寺庙旁边。
我已遍寻这里的幽静胜地,湘水清澈而明亮。

注释

  1. 为子:为你,指代朋友或亲人。
  2. 歌行乐:唱歌,享受快乐。
  3. 武陵:指武陵山脉,历史上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4. 风烟:指战乱的烟云,这里形容宁静的环境。
  5. 宾榻:宾客的床榻,指住宿的地方。
  6. 吟僧:吟唱的僧人,表示这里有悠然自得的人。
  7. 山绕军城叠:山环绕着军城,形成重叠的景象。
  8. 江临寺阁层:江水流淌到寺庙的楼阁旁。
  9. 幽胜:幽静而美好的风景。
  10. 湘水:指湘江,水清澈见底。

典故解析

“武陵”源于《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笔下的理想境地,象征着世外桃源的宁静与美好。诗中的“湘水”则让人联想到湘江的秀丽风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齐己(约704—770),字子真,号寒石,唐代诗人,以写山水田园诗闻名,风格清新脱俗,常表现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齐己旅途时,表达了他对武陵美景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

诗歌鉴赏

《送人游武陵湘中》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的诗作,诗人在描绘武陵的秀美景色之余,更通过对比手法,表现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诗的开头用“为子歌行乐”引入,展现出诗人对朋友的关怀与祝福,带有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接下来的“风烟无战士”,则表现出武陵的宁静与和平,恰如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远离尘世的喧嚣。诗中“宾榻有吟僧”更是增添了一丝雅致的气息,仿佛在告诉读者,这里不仅有美景,还有诗意的生活。

“山绕军城叠,江临寺阁层”两句描绘了武陵山水相依的壮丽景象,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而“遍寻幽胜了,湘水泛清澄”则在意境上达到了高潮,湘水的清澈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整首诗在表达友谊、自然美景和心灵宁静的同时,展现了齐己的高尚情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与真挚的情感,使得这首诗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中的经典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为子歌行乐:表达诗人为朋友的快乐而歌唱的心情。
  2. 西南入武陵:指出旅行的方向,强调目的地的美丽。
  3. 风烟无战士:描绘出安宁的环境,没有战争的侵扰。
  4. 宾榻有吟僧: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有诗人般的人物存在。
  5. 山绕军城叠:描绘山的重叠与军城的相依。
  6. 江临寺阁层:表现江水与寺庙的亲密关系。
  7. 遍寻幽胜了:经过细致的寻找,发现了幽静的美好。
  8. 湘水泛清澄:湘江水清澈,象征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山绕军城叠,江临寺阁层”体现了工整的对仗。
  • 比喻:将湘水的清澈比作心灵的宁静,形成隐喻。
  • 排比:通过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诗的层次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理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湘水:象征清澈与宁静,代表自然美。
  2. 吟僧:代表文化与艺术的追求,暗示诗意生活。
  3. 军城:象征历史的沉重与安宁的对比。
  4. :象征稳固与永恒,表达自然的雄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武陵”是指哪里的风景? A. 陕西
    B. 武陵山脉
    C. 黄河

  2. 诗中所描绘的环境是: A. 战乱频繁
    B. 宁静和谐美好
    C. 喧闹繁华

  3. 诗中出现的“吟僧”代表了什么? A. 战士
    B. 诗人
    C. 商人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可以将齐己的《送人游武陵湘中》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都是描绘自然景色、表达隐逸情怀的作品,但王维的作品更强调秋天的静谧与深邃,而齐己则更侧重于春夏的生机与清澈。两者在意象构建和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不同理解与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诗经与楚辞》
  3. 《古典诗词鉴赏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