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怀钟陵旧游因寄知己》
时间: 2025-01-06 11:32: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洗井僧来说旧游,西江东岸是城楼。
昔年淹迹因王化,长日凭栏看水流。
真观上人栖树石,陈陶处士在林丘。
终拖老病重寻去,得到匡庐死便休。
白话文翻译:
洗井的僧人提起了我曾经游玩的地方,西江东岸还有那座城楼。
往年我在这里留下的足迹,是因为王的恩泽,长日里我倚着栏杆看水流。
真观的高人栖息在树石之间,陈陶的隐士则生活在林丘之中。
我拖着老病重的身体再去探访,若能到达匡庐,死也无怨无悔。
注释:
- 洗井僧:指负责清洗井水的和尚,可能是指一位隐士或修行者。
- 旧游:指过去游玩的地方。
- 王化:指朝廷的恩德或影响。
- 长日:指漫长的一天。
- 凭栏:意为倚靠在栏杆上。
- 真观:指道教的一个观念或者寺庙名。
- 栖:指栖息、停留。
- 陈陶:指陶渊明,隐士诗人。
- 匡庐:指匡庐山,象征着隐逸和归隐的理想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约780-850年),唐代诗人,字希言,号齐己,广陵人,出身于一个士族家庭。他以其禅宗思想和对自然的热爱而闻名,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常流露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齐己晚年,反映了他对往昔游乐时光的怀念以及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诗中提到的“洗井僧”和“真观上人”均为隐逸者,表明作者对隐居生活的认同及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旧游的回忆,展现了作者对过往时光的思念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开头的“洗井僧来说旧游”,便引入了一个熟悉的场景,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接着描述西江东岸的城楼,勾勒出一幅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画面。
“昔年淹迹因王化,长日凭栏看水流。”一句中,作者回忆起自己曾在此留下的足迹,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感慨与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在长日中静静欣赏着水流的变化,内心却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惆怅。
后两联提到“真观上人”和“陈陶处士”,这不仅是对隐士生活的赞美,也反映了作者的内心愿望。他们在树石之间、林丘之中安然自得,正是齐己所向往的生活状态。最后一句“终拖老病重寻去,得到匡庐死便休”更是流露出对隐逸的渴望,表达了作者即使在年老体衰之际,仍期望能在理想的地方获得解脱的心情。
整首诗运用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传递出深刻的哲理与情感,体现了齐己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洗井僧来说旧游:引出主题,洗井僧作为引子唤起了对旧游的回忆。
- 西江东岸是城楼:描绘了具体的景象,营造出怀旧的氛围。
- 昔年淹迹因王化:反映过去的经历与社会背景。
- 长日凭栏看水流:表达悠闲的生活态度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真观上人栖树石:提到隐士的生活状态,表现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陈陶处士在林丘:进一步强调隐士生活的宁静与安详。
- 终拖老病重寻去:反映作者老迈的身体和对过去的追寻。
- 得到匡庐死便休:表达了对理想归宿的期盼,表现出一种洒脱的态度。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长日凭栏看水流”与“真观上人栖树石”等,形成了和谐的对仗。
- 意象:西江、城楼、树石、林丘等意象,构建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画面。
- 象征:匡庐象征着理想的隐居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渴望。
主题思想:
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展现了齐己对自由与自然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江:象征自然的美与生命的流动。
- 城楼:寄托对过往时光的回忆与情感。
- 树石:隐士的栖息之处,象征宁静与自然。
- 匡庐:理想的隐居之地,象征归隐与解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洗井僧”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A. 一位隐士
B. 一位官员
C. 一位商人
D. 一位学者 -
诗中“长日凭栏看水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忧伤
B. 悠闲
C. 愤怒
D. 忧虑 -
“得到匡庐死便休”中的“匡庐”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名声
C. 理想的归宿
D. 权力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李白的《将进酒》与齐己的《寄怀钟陵旧游》均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但李白更显豪放与激情,而齐己则传达出一种淡雅与宁静的情感。两者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齐己相关研究文章与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