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赴官》

时间: 2025-01-04 13:43:48

年少作初官,还如行路难。

兵荒经邑里,风俗久凋残。

照砚花光淡,漂书柳絮干。

聊应充侍膳,薄俸继朝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年少作初官,还如行路难。
兵荒经邑里,风俗久凋残。
照砚花光淡,漂书柳絮干。
聊应充侍膳,薄俸继朝餐。

白话文翻译:

年轻时初次做官的我,依然觉得仕途艰难。
战乱后经过的地方,风俗早已衰败。
灯下的砚台上,花影显得微弱,
漂浮在书页上的柳絮也显得干枯。
聊以充饥的膳食,微薄的俸禄只能维持早饭。

注释:

  • 年少作初官:年轻时刚做官。
  • 行路难:形容仕途的艰难。
  • 兵荒:指战乱频繁。
  • 邑里:城镇。
  • 风俗久凋残:风俗已经衰败。
  • 照砚:照见砚台。
  • 花光淡:花影微弱。
  • 漂书:书页上漂浮的东西。
  • 柳絮干:柳树的絮状物干枯无生气。
  • 充侍膳:勉强维持一餐。
  • 薄俸:微薄的俸禄。
  • 继朝餐:继续吃早上的饭。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其描绘的情境折射出唐代士人的艰难处境,尤其是在战乱后士人对于仕途和生活的无奈与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唐代诗人,字子方,号惭愧居士,生于公元779年,卒于843年。齐己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而著称,尤其擅长五言绝句。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唐代中期,当时正值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士人们在仕途上面临重重困难。齐己在此诗中表达了对初任官职的无奈与忧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衰败和个人的困境。

诗歌鉴赏:

《送人赴官》是一首充满忧伤和无奈的送别诗,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将年轻仕人的困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开篇“年少作初官,还如行路难”,直接点明了主题:年轻的官员初入仕途,却感到如同行路般艰难。诗中提到“兵荒经邑里”,“兵荒”二字不仅反映了战乱的现实,也暗示了士人们在乱世中的苦闷与无奈。接着,诗人通过“风俗久凋残”的描绘,表现了战乱对社会风俗的破坏,人民生活的贫困与艰辛。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又以细腻的意象表现生活的窘迫。“照砚花光淡,漂书柳絮干”,在描绘砚台和书卷时,既表现了生活的无奈,也隐含了个人的孤独和心情的沉重。最后,诗人用“聊应充侍膳,薄俸继朝餐”总结了自己微薄的收入和生活的艰辛,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士人面对的困境与无奈。整首诗在清新中带有沉重,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年少作初官:年轻人刚刚做官,充满期待与憧憬。
  2. 还如行路难:然而仕途却如同艰难的路途,充满挑战和困苦。
  3. 兵荒经邑里:经过战乱的城镇,显示了社会动荡的现状。
  4. 风俗久凋残:风俗已经衰败,生活艰辛,民生困苦。
  5. 照砚花光淡:灯下的砚台上,花影显得微弱,暗示生活的单调和无趣。
  6. 漂书柳絮干:书卷上的柳絮干枯,暗示知识的枯竭与无力。
  7. 聊应充侍膳:勉强维持的膳食,表达对生活的无奈。
  8. 薄俸继朝餐:微薄的俸禄仅够维持早饭,显示经济拮据。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行路难”比喻仕途的艰难。
  • 对仗:如“兵荒”与“风俗”,表现社会的动荡和生活的困苦。
  • 意象:如“照砚花光淡”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年轻仕人的困境,反映了唐代士人对于社会动荡与个人生活的无奈。诗人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社会风俗衰败的无奈与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砚台:象征知识与文化,暗示诗人的文化修养。
  2. 柳絮: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暗示个人的无奈。
  3. 风俗:反映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心的冷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年少作初官”,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期待
    B. 乐观
    C. 无奈
    D. 自豪

  2. “兵荒经邑里”中的“兵荒”是指什么? A. 战争
    B. 和平
    C. 繁荣
    D. 经济

  3. “薄俸继朝餐”中的“薄俸”指的是什么? A. 丰厚的收入
    B. 微薄的工资
    C. 高额的奖金
    D. 生活的奢侈

答案:

  1. C. 无奈
  2. A. 战争
  3. B. 微薄的工资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王之涣《登鹳雀楼》
  2. 杜甫《春望》
  3.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可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两首诗均反映了战乱带来的困苦与民生的艰难,但齐己的诗更侧重于个人对仕途的感慨,而杜甫则更为宏观地描绘了国家的危机。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齐己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