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其十四》

时间: 2025-01-20 01:32:00

十日都无一日霁。

雨轩惟称幽人睡。

病里怜君诗律细。

心如醉。

相期无限寻春意。

玉树堂开烟水际。

径连修竹门连桧。

彩毫落纸珊瑚碎。

通梦寐。

白鸥园上星辰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家傲 其十四
作者: 夏言

十日都无一日霁。
雨轩惟称幽人睡。
病里怜君诗律细。
心如醉。
相期无限寻春意。

玉树堂开烟水际。
径连修竹门连桧。
彩毫落纸珊瑚碎。
通梦寐。
白鸥园上星辰丽。

白话文翻译:

整整十天没有一天是晴天,
只有雨轩适合幽人安眠。
我在病中怜惜你诗词的细腻。
心情如醉,
不知何时才能再次寻到春天的气息。

玉树堂在烟水的尽头开放,
小径连通着修竹和柏树的门。
彩笔落在纸上,如珊瑚破碎。
沉浸在梦中,
白鸥飞翔的园中星辰闪烁。

注释:

  • 十日:十天,表示天气持续阴雨。
  • :指雨后天晴。
  • 雨轩:雨中的书房,适合隐士的生活。
  • 病里:生病时,心情更加细腻。
  • 春意:春天的气息。
  • 玉树堂:象征着美好的环境。
  • 烟水际:烟雾和水交融的地方,形容朦胧的美感。
  • 修竹:象征高洁的品格。
  • 彩毫:彩笔,形容书写的细腻。
  • 珊瑚碎:比喻书写时的细腻和美丽。

典故解析:

该诗中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玉树堂”可联想到古代文人雅士的隐居之地,表达了诗人向往隐逸生活与文人情怀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夏言(1482年-1548年),字公度,号渔隐,明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深受当时文人的推崇,作品多涉及山水、田园生活,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夏言晚年,正值身体虚弱之时。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及对友人的关心,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和高洁品格的追求。

诗歌鉴赏:

《渔家傲 其十四》是夏言在病中所作,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宁静。诗的开头以“十日都无一日霁”引入,营造出一种阴郁的天气氛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烦闷与无奈。接着,诗人通过对“雨轩”的描绘,表达了在雨天中静谧的生活状态,体现了对优雅生活的向往。

“病里怜君诗律细”一句,诗人关心友人的创作,体现了他对文人情谊的珍视,既有对友人的赞美,也暗示了自己身处病榻的无奈。随着诗意的展开,诗人希望“相期无限寻春意”,表现了他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后半部分通过“玉树堂开烟水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面,象征着诗人心中理想的境界。诗的结尾“白鸥园上星辰丽”,将自然景色与星空结合,给人以希望和美的享受,暗示着即使在困苦中,也依然可以找到心灵的寄托与宁静。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十日都无一日霁”:形象地描绘了连绵阴雨的天气,反映了诗人郁闷的心情。
    • “雨轩惟称幽人睡”:雨天适合隐士安静地入睡,表现出一种高雅的生活情趣。
    • “病里怜君诗律细”:在生病之际,诗人对友人诗作的细腻表达出深情厚谊。
    • “心如醉”:诗人心情的恍惚,反映出对未来的渴望与不安。
    • “相期无限寻春意”: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及对生命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心如醉”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心境。
    • 对仗:如“径连修竹门连桧”,构成了和谐的音律。
    • 拟人: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结合,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主题思想: 该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友人的关心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即使在病痛中,诗人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美的追求。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忧愁、困境。
  • 春意:象征着希望、生命的复苏。
  • 玉树堂:象征着高雅的隐士生活。
  • 白鸥:象征着自由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十日都无一日霁”是指什么?

    • A. 十天都在下雨
    • B. 十天都在晴天
    • C. 十天都在下雪
    • D. 十天都在刮风
  2. 诗中的“雨轩”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雨具
    • B. 雨中的书房
    • C. 一种交通工具
    • D. 一种饮品
  3. “相期无限寻春意”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 A. 失落
    • B. 渴望
    • C. 愤怒
    • D. 绝望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渔家傲》系列诗作,如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夏言的《渔家傲》与李清照的《渔家傲》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均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个人情感,但夏言更侧重于隐逸与文人情谊,而李清照则多了几分对往事的追忆与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夏言年谱及其作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