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霞洞》
时间: 2025-01-17 10:34: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色无如叠翠何,何僧镌像屹嵯峨。
山屏晴掩牌门杳,风钥阴封梵屋多。
象落鼻形悬洞右,佛垂手迹寄岩阿。
灯辉金碧琉璃碗,暗掩僧房络薜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山水景象,万千色彩中,没有什么能比这重叠的翠绿更加迷人。何僧在高峻的山崖上雕刻了佛像,显得格外巍峨。山的屏障在晴空中掩映着牌坊,显得幽深而遥远。风和钥匙都似乎封闭着这阴暗的梵音屋,里面隐藏着许多秘密。象鼻似的岩石悬挂在洞口的右侧,佛手的印迹寄托在山岩之间。灯光照耀着金碧辉煌的琉璃碗,暗处的僧房被青藤掩映,形成了一幅静谧的画面。
注释:
- 叠翠:叠加的绿色,形容山色苍翠。
- 何僧:指的是某位僧人,具体不详。
- 镌像:雕刻的佛像。
- 嵯峨:形容山势高耸。
- 牌门:古代寺庙的门。
- 梵屋:佛教僧舍。
- 象落鼻形:象鼻形的岩石。
- 垂手迹:佛手的印迹。
- 灯辉:灯光的辉映。
- 琉璃碗:一种用琉璃制成的碗,象征华丽。
- 络薜萝:缠绕的薜荔,形容植物的生长状态。
典故解析:
- 佛教元素:诗中提到的“佛”和“僧”反映了佛教文化在宋代的影响。
- 山水诗传统:这首诗延续了中国山水诗的传统,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一种宁静与和谐的心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1080年-1150年),字仲明,号崇甫,北宋时期诗人、书法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烟霞洞》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烟霞美景,表达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人生的哲思。
诗歌鉴赏:
《烟霞洞》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山水与佛教文化的和谐共存。诗中“万色无如叠翠何”一句,开篇即引人入胜,展现出一种层次丰富的绿意,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与美感。接下来的“何僧镌像屹嵯峨”,不仅描绘了高耸的佛像,也暗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僧人的佛像在山间屹立,似乎与自然融为一体。
“山屏晴掩牌门杳”一句,通过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幽静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清幽的世外桃源。而“风钥阴封梵屋多”则加深了这种神秘感,似乎暗示着人们在追求精神寄托时,常常要面对自然的封闭与内心的探索。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既有佛教的庄严,又有自然的灵动,体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同时,诗中运用了对比、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既有画面感,又富有哲理深意,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色无如叠翠何:在万千色彩中,重叠的翠绿是最为美丽的。
- 何僧镌像屹嵯峨:某位僧人雕刻的佛像高耸入云。
- 山屏晴掩牌门杳:山的屏障在晴天里掩映着牌坊,显得遥远而神秘。
- 风钥阴封梵屋多:风和钥匙似乎封闭了阴暗的佛教僧舍。
- 象落鼻形悬洞右:象鼻形的岩石悬挂在洞的右侧。
- 佛垂手迹寄岩阿:佛的手印寄留在岩石的角落。
- 灯辉金碧琉璃碗:灯光照耀着金色和碧色的琉璃碗。
- 暗掩僧房络薜萝:暗处的僧房被青藤缠绕,形成了一个隐秘的空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佛教元素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意象。
- 对仗:如“灯辉金碧琉璃碗”“暗掩僧房络薜萝”,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拟人:使自然元素(如风、钥匙)具有人性化的特征。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对佛教文化的思考。诗人在描绘山水之美的同时,传达出一种寻求内心宁静与安详的思想。
意象分析:
- 叠翠:象征自然的生命力与美丽,寓意着繁荣与希望。
- 佛像:象征精神的寄托与信仰的坚定。
- 山屏:代表着自然的屏障,隐喻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隔阂。
- 灯辉:象征光明与希望,照亮了僧人的修行之路。
- 络薜萝:代表着自然的生机与隐秘,暗示了生命的交织与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万色无如叠翠何”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万物的失望
- B. 对自然的赞美
- C. 对人类的批判
-
“何僧镌像屹嵯峨”中的“镌像”指的是什么?
- A. 雕刻的佛像
- B. 自然景观
- C. 僧人的肖像
-
诗中提到的“风钥”暗示了什么?
- A. 自然的变迁
- B. 封闭与神秘
- C. 生命的流动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董嗣杲的《烟霞洞》更注重佛教元素的融入,而王维则通过自然景观表现内心的宁静。两首诗都展现了自然的美,但主题和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山水诗研究》
- 《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