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惜花》
作者:张籍 〔唐代〕
春潭足芳树,水清不如素。
幽人爱华景,一一空山暮。
月出潭气白,游鱼暗冲石。
夜深春思多,酒醒山寂寂。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潭水边,芳香的树木繁盛,
但清澈的水流却比不上洁白的花朵。
幽静的人喜爱这些美丽的景色,
每一处在空山中都显得格外迷人。
月光升起,潭面泛起白色的气息,
游动的鱼儿在石头旁轻轻游动。
夜深人静,春天的思绪愈发浓厚,
酒醒后,山中一片寂静。
注释:
- 芳树:指开花的树木,散发着芳香。
- 素:指洁白的花朵,象征着纯洁。
- 幽人:指隐居的人,表示远离尘嚣的生活。
- 华景:美丽的景色。
- 潭气白:潭水在月光下显得清澈如白色。
- 游鱼:指在潭水中游动的鱼。
- 春思:春天的思绪,常常充满对春天的感慨与怀念。
- 寂寂:形容环境的安静,内心的孤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籍,字子容,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68年,卒于公元830年。他以平易近人的风格和细腻的情感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春天的夜晚,诗人借助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思绪与情感。诗中描绘的静谧的空山与清澈的潭水,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索。
诗歌鉴赏:
《惜花》是一首抒情诗,借助春天的自然景色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诗的开头描绘了春潭边芳树的景象,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但水的清澈却不及洁白的花朵,暗示着诗人对美的追求与对自然的热爱。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展现了幽人的孤独和对华美景色的喜爱,暗示了对世俗生活的逃避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求。
月出时,潭水泛起白光,游鱼在水中游动,渲染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最后两句“夜深春思多,酒醒山寂寂”则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绪融入到夜色之中,表达了在寂静中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及哲理思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潭足芳树:春天的潭水旁,繁盛的芳树足够美丽。
- 水清不如素:然而清澈的水流却比不上洁白的花朵。
- 幽人爱华景:隐居的人对美丽的景色充满爱恋。
- 一一空山暮:每一处在空山中都显得格外迷人,夕阳西下。
- 月出潭气白:月光升起,潭面泛起白色的光辉。
- 游鱼暗冲石:游鱼在石头旁隐约游动,呈现出一种宁静的美感。
- 夜深春思多:夜深人静之时,春天的思绪愈发浓厚。
- 酒醒山寂寂:酒醒后,山中一片寂静,内心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清与花白进行比较,表现出对自然的感慨。
- 拟人:游鱼“暗冲石”,赋予鱼儿以生动的形象。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热爱,以及在宁静中对生活的沉思。诗人在自然的怀抱中,感受到了孤独与思考的交织,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生命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潭:象征春天的生命力和自然美。
- 芳树:代表着春天的生机与美丽。
- 游鱼:象征着自然中的生命和自由。
- 月光:象征着宁静与思考的时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惜花》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张籍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水清不如素”意指什么?
- A. 清水比不上洁白的花朵
- B. 清水比不上芳香的树
- C. 水面比不上月光
-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欢乐
- B. 孤独与思考
- C. 兴奋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比较张籍的《惜花》和杜甫的《春夜喜雨》,两首诗都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但《惜花》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思考,而《春夜喜雨》则表现了对生活的希望与喜悦。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心境的差异,反映出各自对春天的不同感受。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全唐诗》
- 相关的古诗词研究文章和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