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竹枝词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9 13:41:58

日落平湖艇子迟,岸花汀草伴人归。

鸳鸯惊散东西去,唯有蜻蜓蛱蝶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日落平湖艇子迟,
岸花汀草伴人归。
鸳鸯惊散东西去,
唯有蜻蜓蛱蝶飞。

白话文翻译:

日落时分,平静的湖面上,划船的人归得慢些;
岸边的花草陪伴着人们归家。
鸳鸯受到惊吓,四散而去,
只有蜻蜓和蛱蝶在空中飞舞。

注释:

  • 日落:太阳落下,指傍晚时分。
  • 平湖:指平静的湖面。
  • 艇子:小船。
  • 岸花汀草:岸边的花和水边的草,描绘自然景物。
  • 鸳鸯:一种水鸟,常成双成对。
  • 惊散:受到惊吓而飞散。
  • 唯有:只有,强调唯一的事物。
  • 蜻蜓:昆虫,常出现在水边。
  • 蛱蝶:一种美丽的蝴蝶。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主要通过描绘西湖的自然风光和生物,传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郭庸,元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描写和自然景观的抒情而著称。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了南方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西湖竹枝词二首》是郭庸在西湖一带游历时的创作,诗中描绘了西湖的宁静与美丽,表达了他在自然中获得的恬静与安宁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西湖的日落景象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傍晚时分的宁静与美好。开头两句描绘了日落时分,湖面平静,小船缓慢归岸,岸边的花草恰似人们归家的伴侣,构建出一种温馨和谐的画面。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动物的描写,鸳鸯因惊吓而四散,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不安。而最后一句“唯有蜻蜓蛱蝶飞”,则将视线拉回到自然的美好,蜻蜓和蛱蝶的飞舞仿佛在表达一种生命的自由与灵动。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十分柔和,既有对湖光山色的赞美,又蕴含着对生活的哲思,诗人通过这种对比,展现了人生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诗中不仅有对自然的描绘,更有对生命的思考,使人读后倍感宁静与舒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日落平湖艇子迟:描写日落时分,湖面平静,划船的人返回得较慢,暗示着宁静的氛围。
  2. 岸花汀草伴人归:岸边的花草陪伴着归来的人,增添了自然的亲密感和温暖感。
  3. 鸳鸯惊散东西去:鸳鸯因受到惊吓而飞散,象征着自然界中生灵的脆弱与不安。
  4. 唯有蜻蜓蛱蝶飞:只有蜻蜓和蛱蝶在空中飞舞,表现出一种自由与活力,形成与之前的对比。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岸花汀草”与“艇子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花草伴人归,赋予自然界以情感,形成一种和谐美。
  • 对比:鸳鸯的惊散与蜻蜓蛱蝶的飞舞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层次。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西湖的美丽自然景观,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命脆弱和自由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

意象分析:

  • 平湖:象征宁静和安详。
  • 岸花汀草:代表自然的美好与生机。
  • 鸳鸯:象征爱情与和谐,但同时也暗示脆弱。
  • 蜻蜓和蛱蝶:象征自由和灵动,体现生命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A. 早晨
    B. 中午
    C. 傍晚
    D. 夜晚

  2. 诗中提到的鸟类是?
    A. 燕子
    B. 鸳鸯
    C. 麻雀
    D. 鹅

  3. 诗人通过什么手法表现花草与人的关系?
    A. 拟人
    B. 比喻
    C. 夸张
    D. 排比

答案:

  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描绘了战乱中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心与忧虑;而郭庸的《西湖竹枝词》则聚焦于自然的宁静与个人的内心体验,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概论》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西湖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