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四日至广陵》
时间: 2025-01-04 08:09: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归村坞绿阴迷,又向山腰转马蹄。
收尽雪芳犹采撷,割残云穗再扶犁。
乡谣到处无音律,野饭黄昏只笋齑。
惟有客愁消不得,隔溪篁竹子规啼。
白话文翻译
春天回到了村庄,绿荫迷人,让人感到恍惚。我又在山腰转动马蹄。虽然雪中的香气已经被收尽,我依然在采摘花草;割下残留的云穗,继续为农田耕耘。乡间的歌谣到处都没有音律,黄昏时分的野饭只有竹笋和咸鱼。唯有我这个客人,愁苦依旧无法消散,隔着小溪,竹林中传来杜鹃的啼叫。
注释
- 村坞:指村落或宅院的低洼处。
- 绿阴:绿荫,形容春天树木繁茂。
- 马蹄:指骑马行走。
- 雪芳:春雪融化后留下的芳香。
- 云穗:残留的云彩。
- 乡谣:乡村的歌谣。
- 笋齑:用竹笋做的咸菜。
- 客愁:游子心中的忧愁。
- 子规:杜鹃,常被认为是传递思乡之情的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伯熊,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达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对游子心情的体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四月的广陵,正值春暖花开之际。诗人应邀游览乡村,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与乡土的情怀,但同时又隐隐感到作为客人的孤独和忧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村庄景象,展现了诗人的乡村情怀与游子心境。开头两句“春归村坞绿阴迷,又向山腰转马蹄”通过细腻的描写,渲染出浓厚的春天气息和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诗人在绿荫之中骑马行走,似乎在享受春日的惬意。接下来的“收尽雪芳犹采撷,割残云穗再扶犁”则体现了农耕的忙碌,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劳动的紧密联系,反映出诗人对乡土生活的向往。
然而,转折之处在“乡谣到处无音律,野饭黄昏只笋齑”,诗人开始感受到乡村的单调与寂寞,乡村歌谣的缺失让人感到无奈,晚餐的简单也似乎暗示着生活的平淡。最后两句“惟有客愁消不得,隔溪篁竹子规啼”将诗人的愁苦情绪推向高潮,杜鹃的啼叫成为了他思乡情绪的象征,隔着溪水,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离愁。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带给读者一种既清新又哀伤的情绪,展现了游子对乡土的依恋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归村坞绿阴迷:春天来临,村庄的绿荫让人感到迷惑,描绘了春天的生机。
- 又向山腰转马蹄:骑马在山腰行走,传达出游历的愉悦感。
- 收尽雪芳犹采撷:尽管春雪已融,诗人依然在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 割残云穗再扶犁:继续为农田耕耘,体现了劳动的辛苦与坚持。
- 乡谣到处无音律:乡间的歌谣缺乏旋律,暗示生活的单调。
- 野饭黄昏只笋齑:黄昏时分的晚餐简单,反映出乡村生活的朴素。
- 惟有客愁消不得:作为游子,愁苦无法消散,表达了思乡情。
- 隔溪篁竹子规啼:杜鹃的叫声传来,成为思乡的象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村庄比作迷雾般的美好,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拟人:乡谣无音律,暗示诗人对乡村情感的寄托。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与乡村生活的平淡,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悟。尽管春天带来了生机,但游子的心中依然充满了愁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生机与希望。
- 村坞:代表乡村生活与自然的和谐。
- 杜鹃:象征思乡与离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绿阴”指的是什么? A. 青山
B. 树木的绿荫
C. 河水
D. 草地 -
诗人“又向山腰转马蹄”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迷茫
B. 喜悦
C. 忧伤
D. 无聊 -
“隔溪篁竹子规啼”中的“子规”指的是什么鸟? A. 麻雀
B. 燕子
C. 杜鹃
D. 鹦鹉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雪》(柳宗元)
- 《望庐山瀑布》(李白)
诗词对比
- 郑伯熊《四月十四日至广陵》与王维《鹿柴》: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郑伯熊更侧重于乡村生活的平淡与游子的情感,而王维则通过山水意境表达了隐逸与宁静。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