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田家杂咏》
时间: 2025-01-04 07:39: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日田家杂咏
作者: 黄燮清 〔清代〕
西风八九月,积地秋云黄。
力田已告成,计日宜收藏。
刈获须及时,虑为雨雪伤。
农家终岁劳,至此愿稍偿。
勤苦守恒业,始有数月粮。
嗟彼豪华子,素餐厌膏粱。
安坐废手足,嗜欲毒其肠。
岂知民力艰,颗米皆琳琅。
园居知风月,野居知星霜。
君看获稻时,粒粒脂膏香。
白话文翻译:
在八九月的西风中,秋天的云彩在地面上堆积成黄。辛苦耕作的田地已经丰收,正是时候准备储藏粮食。割稻子必须及时,以免遭受雨雪的伤害。农民整年辛劳,到了这个时候希望能有所回报。默默耕作保持生计,才会有几个月的粮食。可怜那些豪华公子,吃着白米饭却厌倦了美味佳肴。他们安坐不动,丧失了劳动能力,欲望却毒害着他们的内心。岂能知道百姓的辛苦,那每一粒米都是珍贵的。住在园里的知道风月,住在乡野的知道星霜。你看收获稻谷的时节,粒粒米饭都是香甜的。
注释:
- 西风: 指秋天的风,象征着季节的变迁。
- 力田: 辛苦耕作的田地。
- 刈获: 收割作物的意思。
- 嗟彼豪华子: 叹息那些生活奢华的年轻人。
- 颗米皆琳琅: 指每一粒米都像宝石一样珍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燮清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其作品常常表现出对农民生活的关心和对社会的不满。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擅长描绘田园生活。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秋季,正是农民收获的时节,反映了作者对勤劳农民的同情和对享乐阶层的讽刺。通过描述农民的辛勤劳作及其获得的微薄回报,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差异和对财富的思考。
诗歌鉴赏:
《秋日田家杂咏》以秋天的收割时节为背景,描绘了农民辛勤耕作后收获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艰辛的深切体悟。全诗以西风、秋云为引子,营造出浓厚的秋日氛围,揭示了农民在自然与社会双重压力下的辛酸与无奈。诗人通过对比揭示了农民与富裕阶层的生活差异,尤其是对“豪华子”的批判,表现出对社会不公的强烈反感。
作者用“粮”字道出了农民辛勤付出的成果,反映了他对劳动的尊重与对粮食的珍视。此外,诗中对“颗米皆琳琅”的描绘,寓意着每一粒米都是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晶,承载着他们的汗水与希望。整首诗在抒发对农民生活的同情时,也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思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风八九月: 描绘了秋季的气息,暗示着收获的时节即将来临。
- 积地秋云黄: 秋天的云彩在地面上积聚,渲染了丰收的气氛。
- 力田已告成: 表示农民的辛勤劳动已获得丰收。
- 计日宜收藏: 提醒农民要及时储藏粮食。
- 刈获须及时: 强调收割的重要性,以免因天气变化而受损。
- 虑为雨雪伤: 提醒农民要防范自然灾害。
- 农家终岁劳: 表示农民一年的辛苦劳动。
- 至此愿稍偿: 希望在收获季节能有所回报。
- 勤苦守恒业: 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和对生计的坚持。
- 始有数月粮: 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的粮食,反映出农民的生活基础。
- 嗟彼豪华子: 对享受奢华生活的人的批判。
- 素餐厌膏粱: 讽刺他们对美食的厌倦。
- 安坐废手足: 描述他们的懒惰和不劳而获的生活。
- 嗜欲毒其肠: 形象地表达了贪欲对人的侵蚀。
- 岂知民力艰: 反问那些富人,不知道百姓的艰辛。
- 颗米皆琳琅: 每一粒米都珍贵,象征着农民的辛勤。
- 园居知风月: 生活在城市的人对自然的感知。
- 野居知星霜: 生活在乡村的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
- 君看获稻时: 召唤读者关注收割的时刻。
- 粒粒脂膏香: 形象地表现出稻谷的美好和丰收的喜悦。
修辞手法:
- 对比: 诗中对农民与富人生活的对比,突出社会的阶级差异。
- 排比: 通过一系列动词和形容词的排比,加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
- 比喻: “颗米皆琳琅”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粮食的珍贵。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勤劳农民的尊重与同情,同时对奢华生活的批判,反映出对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思考。诗人通过田家生活的描绘,强调了劳动的意义和农民的价值,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深刻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风: 象征秋天的到来和变化。
- 秋云: 代表丰收季节的气氛。
- 粮食: 象征着劳动的成果和生活的希望。
- 豪华: 代表奢侈的生活方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季节是哪个?
- A. 春季
- B. 夏季
- C. 秋季
- D. 冬季
-
作者在诗中批判了什么样的人?
- A. 劳动者
- B. 富人
- C. 学者
- D. 商人
-
“颗米皆琳琅”中的“琳琅”指的是什么?
- A. 美丽的东西
- B. 贵重的物品
- C. 每粒米都珍贵
- D. 各种食物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 杜甫
- 《田园乐》 - 白居易
诗词对比:
- 《秋夕》与《秋日田家杂咏》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及自然的变化,而后者则强调了农民的辛辛苦苦与社会的不公。通过对比,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诗人在不同背景下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农民生活的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