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津楼》

时间: 2025-01-04 07:54:28

周道直如矢,亡羊古无有。

利欲蚀本心,眼花大如斗。

适燕南其辕,之越乃北走。

四海阮嗣宗,臧否不挂口。

一恸激流俗,新荑发枯朽。

斯人向千载,此意谁复剖。

问津非名楼,端以觉蒙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问津楼
作者: 郑伯熊 〔宋代〕

周道直如矢,亡羊古无有。
利欲蚀本心,眼花大如斗。
适燕南其辕,之越乃北走。
四海阮嗣宗,臧否不挂口。
一恸激流俗,新荑发枯朽。
斯人向千载,此意谁复剖。
问津非名楼,端以觉蒙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意在表达对人世间名利的无奈与反思。开头几句提到,世道如箭般直逼,且古时的失羊之事已无踪影。人们因利欲而蚀去本心,眼中所见的纷繁复杂就如斗般巨大。接着说到,适逢燕南而去,转而又向北走,似乎表达对时局变化的不安和无奈。接下来的句子提到四海之内的人不再在意他人的评价,直言不讳。最后几句表达了对流俗的痛恨与对过去的追忆,最终指出问津楼并非著名之处,只是一处令人觉醒的所在。


注释:

  • 亡羊古无有:亡羊补牢的意思,古代失去的东西已无恢复之道。
  • 眼花大如斗:形容眼前的纷扰和复杂,如同斗大的花样,难以辨清。
  • 阮嗣宗:阮嗣宗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诗人,诗中提到他,似乎暗示对名士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伯熊,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士人阶层普遍追求名利的时代。他的诗风常带有哲理性,关注人心的变化与社会的风气。

创作背景:

诗成于一个充满竞争与名利欲望的时代,诗人反思世态炎凉,表达对名利的厌倦,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整首《问津楼》以质朴的语言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开篇通过“周道直如矢”传达时代的急迫感,暗示人们在利欲驱动下迷失了自我。接下来的“眼花大如斗”则描绘了这种迷失的复杂性,形象地说明了人们面对的选择和诱惑之多。诗人继而提及“阮嗣宗”这一历史人物,暗含对古代清高士人的向往与讽刺,显示出对当今世道人心的失望。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抒发对社会风尚的痛心,尤其是对新生事物的提及,表现出旧物枯朽、新芽滋生的对比,暗示着社会的变化是必然的,但人心的变化却更让人忧虑。最后一句“问津非名楼”则是对世俗名利的告诫,提醒人们真正重要的不是外在的名声,而是内心的觉悟。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对照,展现出诗人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洞察,令人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周道直如矢:比喻世道的直率与变化之快。
  2. 亡羊古无有:感叹失去的无法再得,强调现实的无情。
  3. 利欲蚀本心:利益与欲望侵蚀内心的真诚。
  4. 眼花大如斗:形容纷繁复杂的事物让人眼花缭乱。
  5. 适燕南其辕,之越乃北走:象征人生的方向与选择。
  6. 四海阮嗣宗,臧否不挂口:表达对名士无所谓的态度。
  7. 一恸激流俗,新荑发枯朽:对俗世的痛恨与对新生事物的希望。
  8. 斯人向千载,此意谁复剖:感叹古今人心的变化。
  9. 问津非名楼,端以觉蒙蔀:强调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觉醒。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周道直如矢”,将世道比作箭,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中有对称的结构,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旨在于反思人心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对名利的警惕,提倡对内心觉醒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周道:象征社会风气与人心。
  • 亡羊:代表失去的东西,象征不可挽回的遗憾。
  • 阮嗣宗:代表士人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利欲蚀本心”的意思是?

    • A. 利益让人心情愉悦
    • B. 利益与欲望侵蚀内心的真诚
    • C. 本心是指内心的欲望
  2. “问津非名楼”表达了什么思想?

    • A. 名声不重要,内心的觉醒才重要
    • B. 楼阁很名贵
    • C. 诗人对名利的渴望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比较郑伯熊的《问津楼》和杜甫的《登高》,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对社会的反思,但郑的更为直指名利与人心,杜的则更多地展现自然与人生的悲壮。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