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舟道中》

时间: 2025-01-04 08:07:17

笋舆时得并溪行,溪水秋来似鉴清。

仰春云山劳眼力,临流照眼却分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笋舆时得并溪行,溪水秋来似鉴清。
仰春云山劳眼力,临流照眼却分明。

白话文翻译:

在竹筏上偶然得以顺流而下,秋天的溪水清澈如镜。
仰望春天的云山,费尽眼力;但临近溪流的倒影却分外清晰。

注释:

  • 笋舆:竹筏,舸的意思,笋是指竹子。
  • 溪行:指顺着溪水行驶。
  • 鉴清:水面如镜,形容水清澈透明。
  • 仰春云山:仰望春天的山和云,劳累眼力。
  • 临流照眼:靠近溪流时,看到的景象清晰明了。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溪水秋来似鉴清”可理解为一种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受与理解。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郑伯熊,字子美,号雪窗,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细腻的观察。
  •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是在一次秋日游历中创作,表现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感悟,显示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歌鉴赏:

《婺舟道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日溪水的清澈与自然的美丽。首句“笋舆时得并溪行”营造出一种轻松自在的氛围,描绘了诗人在竹筏上顺流而下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享受。接下来的“溪水秋来似鉴清”则通过生动的比喻,将溪水的清澈与秋天的宁静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清新、宁静的自然画面。
后两句“仰春云山劳眼力,临流照眼却分明”则表现出对自然景象的深刻观察,仰望春天的云山虽然需要费劲,但临流的倒影却是那么清晰。此处的对比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也隐含着一种哲理:面对复杂的自然,简单而真切的美常常更为清晰。这首诗不仅仅是对秋水的描绘,更是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笋舆时得并溪行:描绘了诗人乘竹筏顺流而下的悠闲情景,体现出自然的愉悦。
    2. 溪水秋来似鉴清:秋天的溪水清澈透明,像镜子一样,展现出秋日的美丽。
    3. 仰春云山劳眼力:仰望春天的云和山,眼睛需要费力去看,反映出自然景色的变化。
    4. 临流照眼却分明:在溪流旁,看到的景象却是那么清晰,形成鲜明的对比。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溪水比作镜子,强调其清澈。
    • 对比:前后句对仰望与临流的不同感受进行对比,突出视觉体验的差异。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感悟,展现了在自然中得到的宁静与清新,同时也反映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笋舆:象征着自由与悠闲的生活方式。
  • 溪水:象征着生命的流动、清澈与纯净。
  • 云山:代表宏伟与变化,暗示着自然的浩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溪水秋来似鉴清”中的“鉴”指的是什么?

    • A. 镜子
    • B. 书籍
    • C. 乐器
    • D. 画作
  2. 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3. 诗中描写的主要景象是什么?

    • A. 山川
    • B. 海洋
    • C. 溪水
    • D. 森林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
    • 王维《山居秋暝》
  • 诗词对比

    • 比较郑伯熊的《婺舟道中》与王维的《终南山》,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但王维的诗更侧重于山的巍峨与静谧,而郑伯熊则通过溪水的清澈表现了生命的透明与流动。两者在意境上各具特色,反映出不同的审美追求与自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