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吕》

时间: 2024-12-29 19:23:11

韩吕真乔木,蟠根与国同。

伯泰太史氏,子约大愚公。

意思解释

二吕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韩吕真乔木,蟠根与国同。
伯泰太史氏,子约大愚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道:韩与吕二位是高大的乔木,它们的根深深扎在这片土地上,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伯泰和太史氏的后代,子约则是个大愚公,意指持守愚忠的人。

注释:

  • 韩吕:指韩和吕这两个人名,象征高大的树木,隐喻政坛上的栋梁之材。
  • 真乔木:真正的高大树木,象征德才兼备的人。
  • 蟠根:树根盘结,形容根基深厚。
  • 与国同:与国家的命运相连,表明这些人对国家的重要性。
  • 伯泰太史氏子约: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士大夫,象征忠诚和智慧。
  • 大愚公:意指愚忠的人,强调对国家的忠诚。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子约”指的是子贡(名曰“子约”),是孔子门徒之一,以智慧和口才著称;而“愚公”则源自《列子》中的愚公移山,暗示对于理想的坚持和对国家的忠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元直,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尤以词名重。其作品风格多元,常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批判。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国家面临外忧内患,诗人通过描写高大的树木象征那些忠诚于国家、为国捧心的人,表达对忠臣良将的赞美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诗歌鉴赏:

该诗通过“韩吕”的比喻,展示了忠臣良将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树的高大与根的深厚象征着这些人物的德行与才能。诗中对根的描写,意在强调他们扎根于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之中,体现出一种深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诗人以“伯泰太史氏”的历史人物为引,进一步引申出对后世忠诚之人的期许,尤其是“子约大愚公”的提及,既是对忠诚的歌颂,也是对愚忠的反思。整首诗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国家和忠臣的思考,激发了读者对于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韩吕真乔木”:比喻忠臣良将,树木象征着立身处世的气节。
    • “蟠根与国同”:强调树根的深厚与国家命运的紧密关联。
    • “伯泰太史氏”:提到历史上著名的忠臣,表现出对他们的敬仰。
    • “子约大愚公”:以子贡为代表,表达对忠诚与愚忠的思考。
  • 修辞手法:

    • 比喻:以“乔木”比喻忠臣,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形成了对称美。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忠诚于国家的人的赞美,同时也隐含了对愚忠的反思,探讨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意象分析:

  • 乔木:象征性的人物,代表高尚的品格与责任。
  • :象征根基与稳定,表明忠臣之于国家的深厚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韩吕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富贵
    • B. 忠臣良将
    • C. 叛徒
    • 答案: B
  2. “蟠根与国同”意指什么?

    • A. 根基不稳
    • B. 国家命运紧密相关
    • C. 与国家无关
    • 答案: B
  3. “子约大愚公”中的“愚公”指的是?

    • A. 明智的人
    • B. 愚忠之人
    • C. 政治家
    •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 李白《将进酒》:表现了对国家和个人责任的思考。

诗词对比:
对比刘克庄的《二吕》与杜甫的《春望》,前者侧重于对忠臣的赞美,后者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动荡的悲伤,两个作品在情感基调和主题上形成了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1. 《宋诗选》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刘克庄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