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美望海见寄》
时间: 2025-01-04 08:43: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云东望十洲开,苦忆玄虚作赋才。大壑秋阴生蜃气,扶桑日色照楼台。波涛汉使乘槎过,风雨秦王策石来。纵有三山何可到,不如相见且衔杯。
白话文翻译: 向东望去,白云之下,十洲的景象开阔;我深切怀念那些以玄妙虚幻之才作赋的人。深谷之中,秋日的阴霾生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幻象;扶桑的阳光照耀着楼台。波涛中,汉代的使者乘坐木筏穿越;风雨里,秦王驱策巨石而来。即便有三座仙山,又怎能到达?不如相见时举杯共饮。
注释:
- 十洲:古代传说中的仙境之地。
- 玄虚:指深奥莫测的学问或才华。
- 蜃气:海市蜃楼,指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 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树木,也代指日本。
- 汉使乘槎:指汉代张骞乘木筏探寻黄河源头的传说。
- 秦王策石:指秦始皇派遣徐福寻找长生不老药的传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攀龙,明代诗人,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写景抒情,此诗表达了对远方仙境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李攀龙在观赏海景时,受到自然美景的启发,同时联想到古代传说中的仙境和历史典故,表达了对超脱现实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壮阔的海景为背景,通过“白云”、“十洲”、“大壑”、“扶桑”等意象,构建了一个超脱尘世的仙境画面。诗中“苦忆玄虚作赋才”一句,表达了对才华横溢之人的怀念,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逃避。后两句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进一步强化了诗中的超现实意境,最后以“不如相见且衔杯”作结,回归现实,表达了珍惜眼前人与事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白云东望十洲开”,以白云和十洲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开阔的仙境景象。
- 第二句“苦忆玄虚作赋才”,表达了对才华之人的怀念,玄虚作赋才指的是那些能够写出深奥诗赋的人。
- 第三句“大壑秋阴生蜃气”,通过大壑和蜃气的意象,描绘了秋日深谷中的幻象。
- 第四句“扶桑日色照楼台”,以扶桑和日色的意象,描绘了阳光照耀下的楼台。
- 第五句“波涛汉使乘槎过”,引用了汉使乘槎的典故,增加了诗的历史深度。
- 第六句“风雨秦王策石来”,引用了秦王策石的典故,进一步强化了诗的超现实意境。
- 最后两句“纵有三山何可到,不如相见且衔杯”,表达了即便有仙山也难以到达,不如珍惜眼前人与事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大壑秋阴生蜃气”中的“蜃气”比喻幻象。
- 对仗:如“波涛汉使乘槎过,风雨秦王策石来”中的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仙境般的海景和引用历史典故,表达了对超脱现实的向往,同时也强调了珍惜眼前人与事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白云、十洲:象征着仙境和超脱尘世的美好。
- 大壑、蜃气:描绘了深谷中的幻象,增加了诗的神秘感。
- 扶桑、日色: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十洲”指的是什么? A. 仙境之地 B. 实际的地名 C. 诗人的故乡 D. 历史事件 答案:A
-
“苦忆玄虚作赋才”中的“玄虚”指的是什么? A. 实际的物品 B. 深奥的学问或才华 C. 诗人的朋友 D. 历史人物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汉使乘槎”和“秦王策石”分别指的是什么? A. 历史事件 B. 神话传说 C. 诗人的经历 D. 自然现象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以壮阔的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超脱现实的向往。
- 杜甫《登高》:通过对高处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李攀龙的《元美望海见寄》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都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但前者更多地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和对现实的逃避,而后者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直接赞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李攀龙等多位明代诗人的作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明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各个时期的文学发展,有助于理解李攀龙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