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郡 其二》

时间: 2025-01-04 08:55:49

叱驭何来绝塞游,独看山色向新秋。

人家渐出层厓树,客路高盘断壑流。

朔气忽随风雨至,孤城长傍夕阳愁。

五原子弟轻烽火,马上谈经半白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郡 其二 李攀龙 〔明代〕 叱驭何来绝塞游,独看山色向新秋。 人家渐出层厓树,客路高盘断壑流。 朔气忽随风雨至,孤城长傍夕阳愁。 五原子弟轻烽火,马上谈经半白头。

白话文翻译:

在边塞之地,我独自驱车旅行,欣赏着初秋的山色。 随着山势的升高,人家逐渐从层层叠叠的树木中显现出来,旅途中我沿着高高的山路盘旋,穿越深谷的流水。 北方的寒气突然随着风雨而来,孤独的城池长久地依傍着夕阳,显得忧愁。 五原的子弟们对烽火战争习以为常,他们在马背上谈论经典,半生已过,头发斑白。

注释:

  • 叱驭:驱车。
  • 绝塞:边塞。
  • 层厓:层层叠叠的山崖。
  • 朔气:北方的寒气。
  • 五原:地名,指边疆地区。
  • 轻烽火:对战争习以为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攀龙,明代诗人,以其边塞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边疆风光和军旅生活,风格雄浑豪放。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边塞的旅行经历,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反映了边疆的艰苦生活和军人的坚韧精神。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边塞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环境,展现了边疆的独特风貌。诗中“独看山色向新秋”一句,表达了作者在边塞的孤独感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人家渐出层厓树”和“客路高盘断壑流”则进一步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边疆的险峻和生活的艰辛。后两句“朔气忽随风雨至,孤城长傍夕阳愁”则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对边疆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最后两句“五原子弟轻烽火,马上谈经半白头”则展现了边疆军人的坚韧和智慧,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叱驭何来绝塞游”,表达了作者驱车来到边塞的情景,展现了他的勇气和决心。
  • 第二句“独看山色向新秋”,通过“独看”和“新秋”两个词,表达了作者在边塞的孤独感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 第三句“人家渐出层厓树”,通过“渐出”和“层厓树”两个词,展现了边疆的险峻和生活的艰辛。
  • 第四句“客路高盘断壑流”,通过“高盘”和“断壑流”两个词,进一步展现了边疆的险峻和旅行的艰辛。
  • 第五句“朔气忽随风雨至”,通过“朔气”和“风雨”两个词,表达了边疆的寒冷和恶劣的天气。
  • 第六句“孤城长傍夕阳愁”,通过“孤城”和“夕阳愁”两个词,抒发了作者对边疆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
  • 第七句“五原子弟轻烽火”,通过“轻烽火”一词,展现了边疆军人的坚韧和智慧。
  • 第八句“马上谈经半白头”,通过“马上谈经”和“半白头”两个词,展现了边疆军人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拟人:如“孤城长傍夕阳愁”,将孤城拟人化,赋予其情感。
  • 对仗:如“人家渐出层厓树,客路高盘断壑流”,通过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自然景色和人文环境,展现了边疆的独特风貌和军人的坚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边疆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

意象分析:

  • 山色:象征着边疆的自然美景。
  • 层厓树:象征着边疆的险峻和生活的艰辛。
  • 断壑流:象征着边疆的险峻和旅行的艰辛。
  • 朔气:象征着边疆的寒冷和恶劣的天气。
  • 孤城:象征着边疆的孤独和忧虑。
  • 烽火:象征着边疆的战争和军人的坚韧。
  • 马上谈经:象征着边疆军人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叱驭何来绝塞游”中的“叱驭”指的是什么? A. 驱车 B. 骑马 C. 步行 D. 乘船

  2. 诗中“独看山色向新秋”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孤独 B. 喜悦 C. 忧愁 D. 平静

  3. 诗中“五原子弟轻烽火”中的“轻烽火”是什么意思? A. 对战争习以为常 B. 害怕战争 C. 逃避战争 D. 厌恶战争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塞的景色和军人的生活。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展现了边塞的壮丽景色。

诗词对比:

  • 李攀龙的《上郡 其二》与王昌龄的《出塞》都描绘了边塞的景色和军人的生活,但李攀龙的诗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而王昌龄的诗则更加注重对军人生活的直接描写。

参考资料:

  • 《明诗别裁集》
  • 《中国古代边塞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