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寄元美 其二》

时间: 2025-01-19 17:34:27

中丞辽海罢登坛,公子红颜复挂冠。

自有绨袍怜范叔,谁从长铗见冯驩。

上书北阙风云壮,洒泪西山雨雪寒。

憔悴尽堪知国士,相逢应作少年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寄元美 其二 李攀龙 〔明代〕 中丞辽海罢登坛,公子红颜复挂冠。 自有绨袍怜范叔,谁从长铗见冯驩。 上书北阙风云壮,洒泪西山雨雪寒。 憔悴尽堪知国士,相逢应作少年看。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中丞在辽海停止了登坛,公子年轻又辞去了官职。自有像范叔那样的人怜惜,但谁能像冯驩那样理解我呢?向北阙上书,风云壮阔,在西山洒泪,雨雪寒冷。即使憔悴也足以显示我是国士,相逢时应该把我看作少年。

注释: 字词注释:

  • 中丞:古代官职名,这里指某位官员。
  • 辽海:指辽东半岛一带的海域。
  • 罢登坛:停止了登坛,指停止了某种活动或职务。
  • 公子:贵族子弟。
  • 红颜:年轻貌美。
  • 挂冠:辞去官职。
  • 绨袍:粗布袍,比喻朴素的生活。
  • 范叔:指范雎,战国时期秦国相国,曾被魏国迫害,后得秦昭王重用。
  • 长铗:长剑,比喻志向或才能。
  • 冯驩:战国时期齐国名将,以智勇著称。
  • 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代指朝廷。
  • 风云壮:形容气势宏大。
  • 西山:指长安西边的山,这里可能指诗人的隐居地。
  • 雨雪寒:形容环境艰苦。
  •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 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

典故解析:

  • 范叔:典出《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在魏国受迫害,后被秦昭王重用,成为秦国相国。
  • 冯驩:典出《史记·冯驩列传》,冯驩是齐国名将,以智勇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攀龙,明代诗人,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攀龙寄给友人元美的,表达了自己辞官归隐的心情和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决心和对友人的深情。诗中“中丞辽海罢登坛”和“公子红颜复挂冠”两句,描绘了诗人辞去官职的情景,显示了他的决绝和超脱。后两句通过范叔和冯驩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虽被怜惜但无人理解的孤独感。最后两句则抒发了诗人即使憔悴也无愧于国士的自豪,以及对友人的期待。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中丞辽海罢登坛:诗人辞去官职,停止了在辽海的活动。
  2. 公子红颜复挂冠:诗人年轻貌美,又辞去了官职。
  3. 自有绨袍怜范叔:诗人自比范叔,有人怜惜他。
  4. 谁从长铗见冯驩:但无人能像冯驩那样理解他。
  5. 上书北阙风云壮:向朝廷上书,气势宏大。
  6. 洒泪西山雨雪寒:在西山洒泪,环境艰苦。
  7. 憔悴尽堪知国士:即使憔悴也足以显示他是国士。
  8. 相逢应作少年看:相逢时应该把他看作少年。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中丞辽海罢登坛”和“公子红颜复挂冠”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决绝和超脱。
  • 典故:通过范叔和冯驩的典故,增强了诗意的深度和广度。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中丞辽海罢登坛”和“公子红颜复挂冠”,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辞官归隐和对友人的思念。诗人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典故的运用,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友情的珍视,展现了高洁的人格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辽海:象征着官场的广阔和遥远。
  • 红颜:象征着年轻和美丽。
  • 绨袍:象征着朴素和清贫。
  • 长铗:象征着志向和才能。
  • 北阙:象征着朝廷和权力。
  • 西山:象征着隐居和清静。
  • 雨雪寒:象征着环境的艰苦和心情的凄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中丞”是指什么? A. 古代官职名 B. 诗人的名字 C. 地名 D. 人名 答案:A

  2. 诗中的“范叔”和“冯驩”分别指谁? A. 范雎和冯驩 B. 范仲淹和冯梦龙 C. 范成大和冯道 D. 范增和冯异 答案:A

  3. 诗中的“北阙”和“西山”分别象征什么? A. 朝廷和隐居 B. 北方和西方 C. 宫殿和山脉 D. 权力和自然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送友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杜甫《赠卫八处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李白《送友人》与李攀龙《再寄元美 其二》: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但李白的诗更加豪放,李攀龙的诗更加深沉。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李攀龙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风。
  •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了解范叔的典故。
  • 《史记·冯驩列传》:了解冯驩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