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雪深扬子岸,看柳尽成梅。山色潜知近,潮声只听来。夜禽惊晓散,春物受寒催。粉署生新兴,瑶华寄上才。
白话文翻译:
扬子江岸的雪下得很深,远处的柳树已完全被雪覆盖,变得像梅花一样。山色隐约显示出近来天气的变化,潮水的声音也听不见了。夜里的鸟儿在清晨时惊飞而散,春天的事物被寒冷催促着生长。粉色的暖房里新生的事物开始出现,瑶华(指美丽的花卉)则在这时候悄然绽放。
注释:
- 扬子津:指扬子江的一个渡口,位于今江苏省。
- 看柳尽成梅:指柳树被雪覆盖后,远远望去像梅花一样。
- 山色潜知近:山的颜色似乎暗示着天气的变化。
- 潮声只听来:潮水的声音似乎消失了,暗示了环境的宁静。
- 夜禽惊晓散:夜晚的鸟类在黎明时惊飞,象征着清晨的到来。
- 春物受寒催:春天的植物受到寒冷的刺激而开始萌芽。
- 粉署生新兴:形容温暖的房屋中新生的事物。
- 瑶华寄上才:瑶华象征着美丽的花朵,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嘉祐,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冬季,诗人在扬子津玩雪,感受到冬天的寒冷与春天的气息,借景抒情,表达对春天的期待和对冬天的感慨。
诗歌鉴赏:
此诗以冬季的雪景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和诗人内心的感受。开篇“雪深扬子岸,看柳尽成梅”,通过对比手法,将雪与柳、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意象,展现出一种静谧而又美丽的冬日景象。接着,诗人通过“山色潜知近,潮声只听来”表现出寒冷中自然界的细微变化,暗示春天即将到来。
在“夜禽惊晓散,春物受寒催”中,诗人描绘了夜鸟在清晨时惊飞的场景,象征着冬去春来的交替。春天的事物在寒冷中被催促着生长,展现了生命力的顽强与自然的循环。最后两句“粉署生新兴,瑶华寄上才”则将视线转向温暖的室内,表现了新生命的出现和对美好春天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诗人对春天的期待,充满了淡淡的忧伤与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雪深扬子岸:描绘了扬子江岸的雪景,渲染了寒冷的氛围。
- 看柳尽成梅:通过雪的覆盖,形成了柳树与梅花的对比,暗示冬天与春天的交替。
- 山色潜知近:山色变化反映了天气的变化,暗示春天的临近。
- 潮声只听来:潮水的声音消失,象征着宁静和寒冷。
- 夜禽惊晓散:夜间的鸟儿在清晨时惊飞,表现出自然界的生动与变化。
- 春物受寒催:春天的事物在寒冷中生长,暗示生命的顽强。
- 粉署生新兴:温暖的房间中新生事物的出现,象征着希望。
- 瑶华寄上才:美丽的花卉在这个时节悄然绽放,表达对春天的期待。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如柳树像梅花)、对仗(如“夜禽惊晓散”与“春物受寒催”)、拟人(如潮声似乎消失了)等手法,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冬季的雪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期待,同时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和生命的力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寒冷、静谧与孤独。
- 柳:象征着春天,生命的复苏。
- 梅:象征坚韧与美丽。
- 山色:代表自然的变幻与生命的轮回。
- 夜禽:象征自由与生命的活力。
- 春物:暗示春天的希望。
- 瑶华:代表美好与纯洁的事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扬子津”指的是哪条河流的岸边?
- A. 长江
- B. 黄河
- C. 淮河
-
“看柳尽成梅”中的“梅”象征着什么?
- A. 冬天
- B. 春天
- C. 秋天
-
诗中夜禽惊晓散的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宁静
- B. 活力
- C. 孤独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终南山》
诗词对比: 李嘉祐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在主题上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但李嘉祐的诗更侧重于冬季的描写与春天的渴望,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兴衰与个人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嘉祐诗词集》
- 相关学术文章关于唐代诗人的生平与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