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踏枝》

时间: 2025-01-01 12:06:00

几日中元初过复。

七叶蓂疏,佳气生晴书。

称庆源深流福厚。

天精储粹干星斗。

喜人高堂罗燕豆。

风弄微凉,帘幕披香绣。

暂倩灵龟言永寿。

蟠桃花送长生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鹊踏枝》
作者:仲殊 〔宋代〕
几日中元初过复。
七叶蓂疏,佳气生晴书。
称庆源深流福厚。
天精储粹干星斗。
喜人高堂罗燕豆。
风弄微凉,帘幕披香绣。
暂倩灵龟言永寿。
蟠桃花送长生酒。


白话文翻译:

几天前的中元节刚刚过去。
七叶的蓂草稀疏,清新的气息在晴朗的日子里升起。
庆贺的源头深厚,福气流长。
天上的精华和灵气汇聚如星斗。
人们在高堂上罗列着燕豆,洋溢着喜悦。
微风拂过,带来一丝凉意,帘幕上绣着香气。
暂时请来灵龟,祝愿长寿。
蟠桃花送来长生的美酒。


注释:

  1. 中元:指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五,祭祖和庆祝的节日。
  2. 七叶蓂:一种植物,象征着清新和生机。
  3. 佳气:良好的气候或气氛。
  4. 庆庆:庆祝、祝贺。
  5. 高堂:指高大的屋子,象征富贵。
  6. 罗燕豆:燕豆是一种食物,寓意丰盛的宴席。
  7. 灵龟:传说中的神龟,象征长寿。
  8. 蟠桃花:蟠桃是传说中的长生果,象征长寿的美好愿望。

典故解析:

  • 中元节:源于古代的祭祖文化,强调对先人的尊重与纪念。
  • 灵龟:在道教文化中,灵龟被视为长寿和智慧的象征。
  • 蟠桃:出自《西游记》,是西王母的长生桃,吃了能够延年益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仲殊,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以清丽见长,善于描绘自然和人情,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鹊踏枝》作于中元节前后,诗人借这个节日表达对生命、长寿的祝愿,同时也描绘了节日的欢庆气氛。


诗歌鉴赏:

《鹊踏枝》是一首描绘中元节庆祝氛围的诗歌,诗人在其中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开篇提到的“几日中元初过复”,为整首诗设定了一个时间背景,带出节日的气氛。接下来的“七叶蓂疏,佳气生晴书”,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传达出一种清新、愉悦的心情,仿佛在说,节日的快乐并不仅仅局限于人们的欢声笑语,更与大自然的和谐共振。

在“庆源深流福厚”的句子中,诗人通过“庆”和“福”两个字,强调了庆祝活动的深远意义,暗示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天精储粹干星斗”则展现了一种宇宙的浩瀚与人间的渺小,体现了人们在庆祝之余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激。

随着诗句的推移,诗人将目光转向“高堂罗燕豆”,构建起一种家庭团聚的温馨场景,燕豆的出现也暗示着丰盛的美食与人们的欢聚。最后几句“暂倩灵龟言永寿,蟠桃花送长生酒”则将诗歌的主题推向高潮,表达了对长寿的美好愿望,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描写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既有节日的欢愉,也有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展现了仲殊作为一位诗人的独特视角与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几日中元初过复:提示时间,强调节日刚刚结束。
  2. 七叶蓂疏,佳气生晴书: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节日后清新的气息。
  3. 称庆源深流福厚:庆祝的根源深厚,预示着长久的福气。
  4. 天精储粹干星斗:宇宙的精华与人间的庆祝形成对照。
  5. 喜人高堂罗燕豆:家庭团聚与丰盛的美食传递幸福感。
  6. 风弄微凉,帘幕披香绣:描写环境的细腻变化,增添节日的气氛。
  7. 暂倩灵龟言永寿:灵龟象征长寿,寄托美好愿望。
  8. 蟠桃花送长生酒:蟠桃的象征意义,突出长寿的主题。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蟠桃花”比喻长寿与美好。
  • 拟人:风“弄微凉”,使自然更具情感。
  • 对仗:如“高堂罗燕豆”,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中元节的庆祝活动,抒发了对生命的热爱与对长寿的祝愿,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中元:祭祖、团圆、庆祝。
  • 七叶蓂:生机、清新、自然。
  • 灵龟:长寿、智慧、祝愿。
  • 蟠桃:长生、幸福、文化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中元节是哪个农历月份的节日?
    A. 六月
    B. 七月
    C. 八月

  2. “灵龟”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财富
    B. 长寿
    C. 力量

  3. “蟠桃花送长生酒”中的“蟠桃”代表了什么?
    A. 财富
    B. 长寿
    C. 美丽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
  • 《长恨歌》(白居易)

诗词对比:

  • 《中秋月》(李白)与《鹊踏枝》都表现了对节日的庆祝与思念,但前者更多的是对月亮的赞美与对离别的感伤,后者则强调了长寿与幸福的祝愿。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仲殊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