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虚室独焚香,林空静磬长。
闲窥数竿竹,老在一绳床。
啜茗翻真偈,然灯继夕阳。
人归远相送,步履出回廊。
白话文翻译:
在空旷的房间里独自焚香,树林里静谧,悠长的磬声回荡。
闲暇时我瞥见几竿竹子,老者正坐在一条绳床上。
品茗时翻阅着真言,灯光照耀着夕阳的余晖。
人们归去时远远相送,我缓缓走出回廊。
注释:
- 虚室:空旷的房间,表示一种清静的环境。
- 焚香:点燃香火,通常用于净化环境或修身养性。
- 静磬:安静的磬声,磬是一种打击乐器,常用于寺庙。
- 闲窥:悠闲地观看。
- 竿竹:竹子,象征高洁和坚韧。
- 绳床:用绳子编制的床,简单而传统。
- 啜茗:品茶,表示一种生活的闲适。
- 真偈:真实的佛教经文。
- 然灯:点亮的灯,象征光明与智慧。
- 夕阳:落日,象征时间的流逝。
- 回廊:回廊是寺庙中的走廊,充满了古朴的气息。
典故解析:
此诗涉及到的典故主要是佛教文化和修身养性的理念。诗中提到的“焚香”、“真偈”均为佛教修行的常见元素,反映了作者对内心平静和精神追求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嘉祐,唐代诗人,以其精炼的诗句和对自然、佛教思想的感悟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具有浓厚的哲理性。
创作背景:
《同皇甫侍御题荐福寺一公房》创作于唐代,正值佛教文化在中国盛行的时期。李嘉祐可能是在荐福寺游历时,受到环境的启发,写下了此诗,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幽的环境和简约的生活为背景,展现了诗人追求内心宁静的心境。开篇的“虚室独焚香”便将读者带入一个静谧的空间,仿佛立刻感受到那种孤独而又平和的氛围。接下来的“林空静磬长”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宁静,林间的磬声悠扬,充满了禅意。
“闲窥数竿竹,老在一绳床”描绘了一幅悠然自得的画面,老者的形象似乎象征着智慧和淡泊,诗人在此刻与自然合一,达到了一种心灵的宁静。品茶、读经的过程也暗示着一种修行的生活,正如“啜茗翻真偈”所表达的那样,品味生活中的平淡与深刻。
最后,随着“人归远相送,步履出回廊”,诗人以一种淡淡的惆怅结束,似乎在诉说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无常,给人一种既温暖又略带伤感的情绪。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具有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虚室独焚香:描写了一个空旷的空间,诗人独自点燃香火,营造出一种孤独而清净的氛围。
- 林空静磬长:树林寂静,磬声悠长,进一步渲染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闲窥数竿竹:诗人悠闲地观察几竿竹子,传达出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
- 老在一绳床:老者静坐,象征智慧和内心的平和。
- 啜茗翻真偈:品茶时翻阅佛教经文,表现出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
- 然灯继夕阳:点亮的灯光与夕阳相映,寓意着智慧和光明的延续。
- 人归远相送:朋友们离去时远远相送,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 步履出回廊:诗人缓步走出回廊,暗示着对过往时光的沉思与告别。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焚香”象征内心的修行与平和。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竹子、老者、灯光等意象丰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诗歌主要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内心修行的追求,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虚室:象征内心的空灵与清净。
- 焚香:代表修行与精神的升华。
- 竹子:象征高洁与坚韧。
- 老者:智慧的象征,体现内心的宁静。
- 夕阳: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虚室”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热闹的环境
B. 清净的空间
C. 复杂的人际关系
D. 繁忙的生活 -
“啜茗翻真偈”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态度? A. 对物质的追求
B. 对内心修行的重视
C. 对世俗的厌倦
D. 对权力的向往 -
诗中提到的“老在一绳床”主要象征什么? A. 年轻与活力
B. 时间的流逝与智慧
C. 物质的贫乏
D. 社会的繁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李嘉祐的这首诗与王维的《鹿柴》进行对比。两者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王维更多地侧重于自然景观的描写,而李嘉祐则更注重内心的修行与哲理的探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嘉祐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