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君过湟中去,寻源未是赊。
经春逢白草,尽日度黄沙。
双节行为伴,孤烽到似家。
和戎非用武,不学李轻车。
白话文翻译:
你在湟水之旁经过,寻找源头并不算迟。
春天过去时遇见白色的草,整日穿越黄沙。
双节的旅行伴随着我,孤独的烽火似乎让我感到像回到家一样。
与戎族和谐相处并不是依靠武力,不要学习李广的轻骑。
注释:
- 湟中:指湟水的中游地区。
- 寻源:寻找源头。
- 白草:春天生长的白色草。
- 黄沙:指沙漠或沙丘。
- 双节:可能指节日或特定的节气。
- 孤烽:孤立的烽火,通常是用来传递消息的信号。
- 和戎:与边疆的戎族和谐相处。
- 李轻车:李广是西汉著名的将领,以骑兵和用武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嘉祐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边疆生活的关注和对和平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情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盛世,时期的边疆稳定,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和戎”的思想,强调以和为贵的理念。
诗歌鉴赏:
《送崔夷甫员外和蕃》是一首充满人文情怀的送别诗。诗者通过描绘旅途的景象和心境,表现了对友人前行的祝福,同时也寄托了对和平的渴望。首句“君过湟中去,寻源未是赊”通过对“湟中”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而自然的旅途气息,暗示了对友人即将踏上旅程的期待和祝福。接着“经春逢白草,尽日度黄沙”中,不仅展现了旅途的艰辛,还渗透出一种孤独感。诗中“孤烽到似家”一句,运用意象传达了对家的思念,表现了即便在他乡,仍然保有一份归属感。最后两句“和戎非用武,不学李轻车”则引入了诗人对国家安宁的思考,强调和平的重要性,呼吁以和为贵的理念。
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细腻而深刻,展现了李嘉祐对友人的关怀和对社会和谐的期盼,反映了唐代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君过湟中去,寻源未是赊:友人经过湟水,寻找源头并不算迟,表达出对旅程的期待。
- 经春逢白草,尽日度黄沙:春天结束时遇见白色的草,日间穿越黄沙,显示出旅途的艰辛与孤独。
- 双节行为伴,孤烽到似家:双节的旅行伴我,孤独的烽火传递着思乡情。
- 和戎非用武,不学李轻车:与戎族和谐共处不是依靠武力,劝诫不要学李广的用兵方式,体现了和平的主题。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经春逢白草,尽日度黄沙”形成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孤独的烽火比作回家的感觉,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及对和平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安定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的深情祝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湟水:象征着生命的源头和旅途的起点。
- 白草:春的生机与希望。
- 黄沙:艰难困苦的旅途,象征着人生的挑战。
- 孤烽:象征思乡与归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湟中”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河流
B. 山脉
C. 平原
D. 海洋 -
“和戎非用武”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A. 武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B. 和平共处比战争更重要
C. 武器是最好的防护
D. 对敌人要保持警惕 -
诗中提到的“孤烽”主要象征什么? A. 战争的信号
B. 归属感与思乡情
C. 旅行的疲惫
D. 友谊的纽带
答案:1.A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但在情感上更多地反映出忧国忧民的情绪。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则更侧重于对友人的送别与祝福,情感同样真挚。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诗全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