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张源》

时间: 2024-09-19 21:48:08

咫尺西江路,悲欢暂莫闻。

青年俱未达,白社独离群。

曲径荒秋草,衡茅掩夕曛。

相思不相见,愁绝赋停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张源
牟融 〔唐代〕
咫尺西江路,悲欢暂莫闻。
青年俱未达,白社独离群。
曲径荒秋草,衡茅掩夕曛。
相思不相见,愁绝赋停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张源的思念之情。虽然西江的路途近在咫尺,但彼此的悲欢却无法相闻。年轻的朋友们都尚未成就,而我独自离开了白社。小路上荒草丛生,茅屋在夕阳下隐约可见。因思念而无法相见,愁苦得让我无法继续赋诗。

注释:

  •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实际上指的是相隔不远。
  • 西江路:指西江的道路,象征着作者与友人之间的距离。
  • 白社:可能是指一个文人聚会的地方,象征着作者与友人之间的交往。
  • 曲径:小路,暗示作者的孤独与无奈。
  • 衡茅:茅草屋,表示简单朴素的生活。
  • 赋停云:赋诗时因愁苦而停下,云指心情的沉重与愁苦。

典故解析:

  • 西江: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代表一种远方的归宿或理想的生活。
  • 白社:历史上有多个文人社团,象征着文人之间的交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牟融,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与友人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寄张源》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怀和友人思念的诗作。诗人用简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孤独的画面,虽身处咫尺之地,却因生活的种种变故而感到彼此的遥远。第一句通过“咫尺”与“西江路”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无奈。接下来的几句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表现了青年时光的失落与孤独,诗人与友人之间的疏离感愈发明显。尤其是“曲径荒秋草”,让人感受到一种秋天的萧瑟与凋零,映衬出诗人内心的惆怅与孤寂。最后的“愁绝赋停云”更是将思念与愁苦凝聚到极致,诗人因思念而无法继续赋诗,传达出一种深沉无奈的情感。这首诗以其清新而又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唐代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第一句:“咫尺西江路”表明距离很近,但情感却是遥远的,这里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 第二句:“青年俱未达”暗示了年轻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 第三句:“曲径荒秋草”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出诗人的孤独。
  • 第四句:“相思不相见”直接表达了思念之情,最后的“愁绝赋停云”则升华了情感。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映衬诗人的内心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唐代文人对友情的重视以及人生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 西江:象征着理想与归宿。
  • 秋草: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凋零。
  • 夕曛:代表着一天的结束,也暗示着生活的无常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白社”指的是什么?
    A. 一种社团
    B. 一种植物
    C. 一种饮食

  2. “咫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亲近
    B. 疏远
    C. 忧伤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愁苦
    C. 愤怒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对比牟融的《寄张源》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表达了对友人和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对友情的深切思念,后者则表现了个人的孤独与洒脱。两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诗人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与他们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