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秋王公武约游上方山》
时间: 2024-12-29 20:20: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二十年前望落霞,如今重到似还家。
半山红日迎人出,一径清烟傍马斜。
鸦势远盘孤塔影,渔歌长应转帆挝。
偶然兴会因同调,欲觅幽闲更觉奢。
白话文翻译:
二十年前我曾在这里眺望落日的霞光,如今再次回到此地,感到仿佛又回到了家。
半山的红日迎接着我的出行,一条清烟缭绕在斜坡的马旁。
乌鸦在远方飞翔,孤塔的影子映在水面上,渔歌悠扬,仿佛要伴着船只的摇曳而起。
偶然的兴致与朋友的相伴,让我觉得寻求幽静的生活更加奢侈。
注释:
逐句解释:
- 望落霞:眺望落日的霞光,表现时光的流逝与自然的美。
- 重到似还家:再次回到这个地方,感到如同回到故乡,表达对故地的亲切感。
- 半山红日迎人出:半山腰的红日照耀着我,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 一径清烟傍马斜:一条小路上,清烟缭绕在马旁,营造出悠然自得的氛围。
- 鸦势远盘孤塔影:远处乌鸦飞翔,孤塔的影子映在水面上,画面感强烈。
- 渔歌长应转帆挝:渔民的歌声悠扬,似乎伴随着船只的摇摆,表现了水乡的生活气息。
- 偶然兴会因同调:偶然的兴致与朋友的共鸣,让我感到快乐。
- 欲觅幽闲更觉奢:想要寻求宁静的生活,反而觉得奢侈,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感慨。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鸦势”和“孤塔”可能隐喻孤独与远离尘嚣的理想生活,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仙根,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常常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季秋王公武约游上方山》是李仙根在与友人游玩时所作,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友情的珍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季秋时节的山水景色与作者的心境。诗的开头,诗人回忆起二十年前在此地眺望落霞的情景,表明时光的流逝与对往昔的怀念。这种对过去的追忆与对现在的再度体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半山红日迎人出”和“一径清烟傍马斜”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秋日的画卷。红日与清烟的交织,不仅传达了自然的美好,也反映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态。这里的“马斜”更是巧妙地暗示了诗人在游玩中的随意与自在。
而后,诗中描写的“鸦势远盘孤塔影”与“渔歌长应转帆挝”,则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意境。孤塔与渔歌的相互呼应,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欲觅幽闲更觉奢”则是总结,表达了诗人对寻求幽静生活的矛盾心理。欲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使得这首诗更加深刻,充满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二十年前望落霞:回忆往昔,感叹时光流逝,情感深厚。
- 如今重到似还家:重游故地,情感亲切,似回归故乡。
- 半山红日迎人出:描绘自然景象,象征希望与温暖。
- 一径清烟傍马斜:细腻描绘,表现悠闲的生活状态。
- 鸦势远盘孤塔影:营造孤独的意境,反思人生态度。
- 渔歌长应转帆挝:表现水乡生活的悠然自得。
- 偶然兴会因同调:与友人共鸣,突显友谊的美好。
- 欲觅幽闲更觉奢:人生哲思,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与矛盾。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鸦势”和“孤塔”比喻孤独。
- 对仗:如“半山红日迎人出,一径清烟傍马斜”,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渔歌似乎在与船只互动,赋予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和对人生的思考。诗歌中流露出对友谊的珍视,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落霞:象征美好与怀念,反映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 红日:希望与温暖的象征,代表着新生与美好。
- 清烟:悠闲与宁静的象征,表现诗人对生活的向往。
- 孤塔:象征孤独与思考,反映诗人内心的哲理思考。
- 渔歌:生活的气息,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落霞”象征什么?
- A. 过去的回忆
- B. 未来的希望
- C. 生活的压力
-
诗人对“幽闲生活”的态度是:
- A. 渴望
- B. 反感
- C. 无所谓
-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主要是:
- A. 春天的花
- B. 秋天的山水
- C. 冬天的雪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登高》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两首诗在意象运用上有相似之处,但李仙根的诗更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李仙根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美学》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不仅能欣赏到《季秋王公武约游上方山》的艺术魅力,还能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情感与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