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堪风雨夕,憔悴在孤舟。
泪与波声湿,灯萦暝色秋。
梦犹疑赤壁,目已断黄州。
此际君知否,湘妃自可求。
白话文翻译:
这晚的风雨让人难以承受,我在孤舟上显得憔悴不堪。泪水与波浪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灯光在秋色的暮色中闪烁。梦中仍然模糊地怀念着赤壁,眼前已然断绝了黄州的景象。在这样的时刻,你可知道,我心中所思的湘妃是否能够求得呢?
注释:
- 不堪:无法承受、难以忍受。
- 憔悴:形容因悲伤或劳累而显得消瘦、疲惫。
- 孤舟:孤单的船,象征孤独和无助。
- 泪与波声湿:形容泪水与波浪声交融,增添了悲伤的氛围。
- 灯萦暝色秋:灯光在暮色中闪烁,渲染出秋天的凄凉。
- 赤壁:指赤壁之战,历史上著名的战斗,象征英雄豪情。
- 黄州:指黄州,曾是苏东坡的流放地,象征困境与思乡。
- 湘妃:传说中的湘妃,象征着思念和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呼文如,明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诗句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对人生、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诗人遭遇困境或流亡之时,借舟中风雨之景抒发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体现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别后舟中风雨却寄》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诗人在孤舟中,面临着风雨的侵袭,内心的苦楚与孤独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得淋漓尽致。开头两句“不堪风雨夕,憔悴在孤舟”,直接传达了诗人面对自然的无助和内心的疲惫,孤舟象征着孤独的境地,更衬托出诗人在风雨中漂泊的无奈。
而“泪与波声湿,灯萦暝色秋”,则通过声音与视觉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泪水与波声交织,仿佛连自然都在为诗人的苦楚而哀叹。灯光在暮色中闪烁,暗示着希望与绝望的交织,给人以深思。
接下来的“梦犹疑赤壁,目已断黄州”,提及赤壁之战,不仅是历史的回忆,更是一种英雄豪情的缅怀。黄州则是诗人流亡的地方,暗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自身命运的无奈。最后一句“此际君知否,湘妃自可求”,更是表达了对情感寄托的渴望,湘妃象征着忠贞与思念,恰如诗人对情感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历史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堪风雨夕:难以忍受风雨的夜晚,表明诗人处于艰难境地。
- 憔悴在孤舟:在孤独的船上显得憔悴,传达了深深的孤独感。
- 泪与波声湿:泪水与波浪声交织,增添了悲伤的氛围。
- 灯萦暝色秋:灯光在昏暗的秋色中闪烁,营造出凄凉的意境。
- 梦犹疑赤壁:梦中依稀怀念赤壁,象征对英雄的追忆。
- 目已断黄州:眼前已然无法再看到黄州,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和对现状的失落。
- 此际君知否:在这样的时刻,你可知道吗?引发对读者的思考。
- 湘妃自可求:湘妃象征着情感的寄托,表达了诗人对情感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孤舟比作个人的孤独,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灯光在秋色中“萦”,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强情感渲染。
- 对仗:如“泪与波声湿,灯萦暝色秋”,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交织,表达了诗人对孤独、思乡和情感寄托的深切体悟,体现出一种对历史、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舟:象征孤独与漂泊。
- 风雨:象征困境与艰难。
- 泪:象征悲伤与思念。
- 波声:象征自然的共鸣与情感的交融。
- 灯光:象征希望与孤独的交错。
- 赤壁:象征历史的英雄情怀。
- 黄州:象征流亡与思乡。
- 湘妃:象征情感的追求与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不堪风雨夕”中的“风雨”指代什么?
- A. 自然界的风雨
- B. 生活中的困扰
- C. 内心的烦恼
- D. 以上皆是
答案:D
-
“梦犹疑赤壁”中的“赤壁”象征着什么?
- A. 英雄豪情
- B. 个人的流亡
- C. 自然景色
- D. 思乡之情
答案:A
-
“湘妃自可求”中的“湘妃”象征着什么?
- A. 忍耐
- B. 忠贞与思念
- C. 个人理想
- D. 生活的希望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诗词对比: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与呼文如的《别后舟中风雨却寄》都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与个人情感的缠绵。李白在其诗中通过夜晚的孤舟与星空,表现出对往事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思考;而呼文如则通过风雨与孤舟,体现出一种深深的孤独与对情感的渴求。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张某某
- 《明代诗人研究》——李某某
- 《古诗词赏析与鉴赏》——王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