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静斋稿
作者:沈平(宋代)
斯道在人心,如蚌藏圆珠。
散作明月光,敛则止水虚。
白话文翻译:
这条道理存在于人心,就像珍珠藏在蚌壳中一样。
当它散发光辉时,宛如明月照耀;
而当它收敛时,就像止水一般虚静。
注释:
- 斯道:这里的“斯道”指的是一种道理或哲学思想。
- 人心:指人的内心或精神。
- 蚌:指一种贝类,里面可能藏有珍珠。
- 圆珠:指珍珠,象征着珍贵的内涵。
- 明月光:比喻光明和希望。
- 止水虚:形容一种宁静、空无的状态。
典故解析:
- 珍珠与蚌:在古代文学中,珍珠常用来象征智慧和内在的美德,蚌则象征着潜藏的价值与内心的深刻。
- 明月:传统诗词中明月常代表清明、明亮的理想和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平,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作品多表现出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沈平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过程中,反映了他对内心道理的追寻,以及对精神世界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题静斋稿》不仅是一首描绘内心哲理的诗,它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人内心深处的智慧。诗中提到的“斯道在人心”,点明了道理的根源,强调内心的精神修为。而“如蚌藏圆珠”则用蚌壳和珍珠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内心深处所蕴藏的智慧和价值,值得我们去探寻和珍惜。
当诗人提到“散作明月光”时,他通过明月的光辉,传达出内心思想外化的美好状态。明月象征着纯净和明亮的理想,正如理想的境界在内心中闪耀。而“敛则止水虚”则呈现出另一种状态,强调在内心宁静时所展现的淡泊和虚静,反映了一种内心的自我修养与沉淀。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层次分明,展现了内心世界的复杂与丰富,充满了哲理的深邃,给读者以深思的余地。诗人在简练的文字中传达了对人心、内涵与理想的思考,让人不禁沉醉于那份宁静与智慧的美感之中。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斯道在人心:道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强调了内心的觉悟和理解。
- 如蚌藏圆珠:比喻内心的真理像珍珠一样珍贵,需要用心去发现。
- 散作明月光:当这种智慧被发掘出来时,就如同明月的光辉普照。
- 敛则止水虚:而当这种智慧内敛时,则如止水般的宁静与虚无。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道理比作珍珠,增强了形象感。
- 对仗:如“散作明月光,敛则止水虚”,形成了一种对比,一明一暗,展现内心的两种状态。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内心智慧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去发掘和珍惜内心的真理,同时也表达了对宁静内心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蚌:象征内心的潜力和价值。
- 圆珠:象征智慧和真理。
- 明月:象征理想和希望。
- 止水:象征宁静与空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斯道”指的是什么?
- A. 道理
- B. 人心
- C. 珍珠
- D. 明月
-
诗中比喻“如蚌藏圆珠”意在表达什么?
- A. 内心的贫乏
- B. 内心的智慧与价值
- C. 外在的光辉
- D. 人际关系
-
诗歌中“明月光”象征什么?
- A. 黑暗
- B. 理想与希望
- C. 迷茫
- D. 狭隘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可以将沈平的这首诗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比较,前者更强调内心的哲理和智慧,而后者则侧重于情感的细腻表达。两者在意象运用上也有不同,沈平偏向于内心的静谧与思考,李白则展现出对远方的思念与对家乡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解读》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