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怀寄友人》

时间: 2025-01-14 10:02:11

此生如孤灯,素心挑易尽。

不及如顽石,非与磨砻近。

常思扬子云,五藏曾离身。

寂寞一生中,千载空清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书怀寄友人 黄滔 〔唐代〕 此生如孤灯,素心挑易尽。 不及如顽石,非与磨砻近。 常思扬子云,五藏曾离身。 寂寞一生中,千载空清芬。

白话文翻译:

这一生如同孤独的灯火,纯洁的心灵容易被消耗殆尽。 不如像坚硬的石头,不与磨砺亲近。 常常思念扬子云,他的五脏曾经离开身体。 在寂寞的一生中,千年后只留下清雅的芬芳。

注释:

  • 孤灯:比喻孤独无助的生活状态。
  • 素心:纯洁的心灵。
  • 挑易尽:容易被消耗殆尽。
  • 顽石:坚硬的石头,比喻坚定不移。
  • 磨砻:磨砺,比喻艰难困苦。
  • 扬子云:指扬雄,西汉文学家、哲学家,曾有“五脏离身”的传说,比喻其精神不朽。
  • 清芬:清雅的芬芳,比喻高尚的品德或名声。

诗词背景: 黄滔是唐代诗人,其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深沉的孤独和对高尚品德的追求。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生活的感慨,以及对不朽精神的向往。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感受有关。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孤灯和顽石为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孤灯象征着孤独和脆弱,而顽石则代表着坚定和永恒。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纯洁心灵易逝的无奈,以及对坚定不移精神的向往。诗中的扬子云典故,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不朽精神的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高尚品德的执着追求和对孤独生活的深刻体验。

诗词解析:

  1. 此生如孤灯,素心挑易尽。

    • 诗人以孤灯比喻自己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孤独和脆弱的感受。
    • 素心挑易尽,说明纯洁的心灵容易被外界的困难和挑战所消耗。
  2. 不及如顽石,非与磨砻近。

    • 顽石象征着坚定不移,诗人希望自己能像顽石一样,不受外界磨砺的影响。
    • 非与磨砻近,表达了诗人对艰难困苦的回避态度。
  3. 常思扬子云,五藏曾离身。

    • 扬子云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不朽精神的向往。
    • 五藏曾离身,比喻扬雄的精神超越了肉体的限制。
  4. 寂寞一生中,千载空清芬。

    • 寂寞一生中,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生活的深刻体验。
    • 千载空清芬,说明即使千年之后,扬雄的高尚品德依然被人们所铭记。

修辞手法:

  • 比喻:孤灯和顽石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追求。
  • 典故:扬子云的典故,强化了诗人对不朽精神的向往。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孤独生活的深刻体验,以及对不朽精神的向往。诗人通过孤灯和顽石的比喻,以及扬子云的典故,展现了对自己纯洁心灵的珍视和对高尚品德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孤灯:象征孤独和脆弱。
  • 顽石:象征坚定和永恒。
  • 扬子云:象征不朽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孤灯”比喻什么? A. 孤独的生活状态 B. 脆弱的心灵 C. 坚定的意志 D. 永恒的精神

  2. 诗中的“顽石”象征什么? A. 孤独的生活状态 B. 脆弱的心灵 C. 坚定的意志 D. 永恒的精神

  3. 诗中的“扬子云”典故表达了什么? A. 对孤独生活的体验 B. 对不朽精神的向往 C. 对纯洁心灵的珍视 D. 对艰难困苦的回避

答案: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表达了诗人孤独自酌的情感,与黄滔的孤独主题相近。
  • 杜甫《登高》: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与黄滔的不朽精神主题相近。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与黄滔《书怀寄友人》:两者都表达了孤独的情感,但李白更多地展现了豪放不羁的个性,而黄滔则更多地展现了深沉的内省。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黄滔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总体发展脉络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