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其五十二》

时间: 2025-01-04 11:45:21

莫向尊前怨别离,非关春尽草萋萋。

世间真有痴如我,梦里犹疑就是伊。

吹短笛,诉相思,自家憔悴自家知。

从今结个无情茧,只见斑斓不见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莫向尊前怨别离,非关春尽草萋萋。
世间真有痴如我,梦里犹疑就是伊。
吹短笛,诉相思,自家憔悴自家知。
从今结个无情茧,只见斑斓不见丝。

白话文翻译:

不要在酒席上怨恨离别,这并不是因为春天已尽,草木凋零。
世上真的有像我这样痴情的人,梦中仍然疑惑她是否就是那个人。
吹着短笛,诉说着相思,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有多憔悴。
从今以后结个无情的茧,只能看到色彩斑斓,却看不见丝绸的本质。

注释:

  • :抱怨,埋怨。
  • 别离:分别,离别。
  • 春尽草萋萋:春天已经结束,草木茂盛,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痴迷,执着。
  • 犹疑:仍然怀疑。
  • 短笛:一种乐器,象征着表达情感的工具。
  • 憔悴:形容因思念而消瘦憔悴。
  • 无情茧:比喻将自己的情感封闭,避免受到伤害。

典故解析:

本诗未涉及具体古典典故,但常用的“春尽”意象在古诗中常用以象征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表达对离别的伤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启宇,现代诗人,作品多关注个人情感和生活的细微观察。其诗风细腻,常用生动的意象传达复杂的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个人经历对离别的深刻思考中,反映了诗人对情感的真实体验和对生活无常的感悟。

诗歌鉴赏:

《鹧鸪天 其五十二》是一首充满情感张力的词作,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和对往昔的眷恋。诗人在开头就拒绝在酒席上抱怨离别,这种态度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接受。他认为,离别并不是因为春天的结束,而是生活的常态。接着,诗人自述自己的痴情,梦中仍然怀疑对方的存在,反映出对过去感情的执念与不舍。短笛的音色象征着内心的孤独与思念,而“自家憔悴自家知”则揭示了内心深处的伤痛,旁人无法体会。

最后两句“从今结个无情茧,只见斑斓不见丝”,既表达了对情感的封闭,也隐喻了生活的美丽与内心的空虚。纵使外表色彩斑斓,却无法触及情感的深度。这种矛盾感在全诗中不断交织,展现了现代人对爱情与生活的复杂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莫向尊前怨别离:开头以指令的语气,劝告自己或他人不要在饮酒时抱怨离别,表现出一种理智的自我安慰。
  • 非关春尽草萋萋:强调离别并非因春天的结束,暗示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常态。
  • 世间真有痴如我:自省自己对感情的执着,强调情感的真实与深切。
  • 梦里犹疑就是伊:在梦中依然对爱人的存在感到疑惑,表现出对过往的缠绵与不舍。
  • 吹短笛,诉相思:短笛象征艺术与情感的表达,诉说内心的思念。
  • 自家憔悴自家知:只有自己知道心中的苦痛,反映了内心的孤独。
  • 从今结个无情茧:决定封闭自己,以避免再次受伤。
  • 只见斑斓不见丝:美丽的外表与内心的空虚形成对比,揭示了情感的复杂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无情茧”比作自我保护的状态,寓意深刻。
  • 对仗:前后句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离别的无奈与对痴情的自省。诗人在表达对过往感情的缠绵与依恋的同时,也揭示了面对情感时的脆弱与孤独,最终选择自我保护,却又感受到内心的空虚与孤独。

意象分析:

  • 尊前:象征社交场合,反映人际关系的复杂。
  • 短笛:象征思念与孤独。
  • 无情茧:隐喻对情感的封闭与自我保护,体现了内心的挣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莫向尊前怨别离”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愤怒
    • B. 无奈
    • C. 喜悦
      答案:B
  2. “世间真有痴如我”中的“痴”指的是什么?

    • A. 痴迷
    • B. 疯狂
    • C. 愚蠢
      答案:A
  3. 诗的最后一句“只见斑斓不见丝”意在表达什么?

    • A. 生活的美好
    • B. 内心的空虚
    •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欧阳修《蝶恋花》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杨启宇的《鹧鸪天 其五十二》更加直接地表达了对离别的苦楚,前者则更多地展现了对过往的柔情与回忆,二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歌作品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相关学术论文与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