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其二 春尽病中作》
时间: 2025-01-19 22:34: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乍捲疏帘觉晓凉,
扶筇缓步小银塘。
池波滟滟容新雨,
花木欣欣恋早阳。
茶鼎沸,药炉香,
谁知过却好时光。
近来一病一回老,
身似秋林不耐霜。
白话文翻译
刚卷起稀疏的帘子,感觉到清晨的凉意,
我扶着拐杖,缓缓走到小银塘边。
池水波光粼粼,仿佛刚下过新雨,
花木欣欣向荣,依恋着早晨的阳光。
茶鼎在沸腾,药炉散发着香气,
谁知在这美好时光中,我已无暇顾及。
近来因病而老,
我的身体就像秋天的树林,耐不住霜寒。
注释
- 乍:刚刚,初次。
- 捲:卷起。
- 疏帘:稀疏的帘子。
- 扶筇:扶着拐杖。
- 银塘:小水塘,形似银色。
- 滟滟:光波闪烁的样子。
- 欣欣:欣喜,繁茂的样子。
- 鼎沸:茶壶内水开得正好。
- 药炉:煮药的炉子。
- 秋林:秋天的树林,暗示衰老的状态。
- 不耐霜:无法忍受霜寒,形容衰弱的身体。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个人感受,体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伯驹(1881-1964),字子华,号佩甫,江苏人,近现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其作品常表现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并融合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鹧鸪天·春尽病中作》创作于张伯驹生病期间,他在病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却又因衰弱的身体而感到无奈,从而引发对生命和时光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和个人感受,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珍惜与对健康的渴望。开头以“乍捲疏帘觉晓凉”引入,描绘出清晨的凉意,仿佛唤醒了沉睡的人们,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逐渐展示出内心的感慨与忧伤。
在“近来一病一回老”中,诗人通过自述,表达了由于疾病而衰老的无奈,形成鲜明的对比。诗的最后两句,诗人感叹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令人感到深深的惋惜。这种悲伤与欣赏交织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乍捲疏帘觉晓凉:刚卷起的帘子,感觉到清晨的凉意,暗示着春天的到来。
- 扶筇缓步小银塘:扶着拐杖,缓缓走向小水塘,显示出诗人因病行动缓慢的状态。
- 池波滟滟容新雨:池水波光粼粼,仿佛刚下过雨,表达了自然的清新与生机。
- 花木欣欣恋早阳:花草树木欣欣向荣,表现出对春日阳光的热爱。
- 茶鼎沸,药炉香:日常生活的细节,茶水沸腾,药香四溢,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依恋。
- 谁知过却好时光:诗人感慨在美好时光中却无法享受,表露出一种无奈。
- 近来一病一回老:因病逐渐感到衰老,强调身体的脆弱。
- 身似秋林不耐霜:身体像秋天的树林,无法抵御寒霜,象征着衰老的困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茶鼎沸,药炉香”,形成对称,增强节奏感。
- 比喻:将身体比作“秋林”,形容衰弱。
- 意象:水塘、春花、药香等意象交织,构建了一个生动的春天场景,同时也反映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与诗人因病而感到的无奈,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健康的渴望。诗人在欣赏自然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生命,展现出一种深沉的哲理。
意象分析
- 春天:象征生命的希望与活力。
- 清晨:新生与开始,代表着新的希望。
- 银塘:清澈的水面,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清晰。
- 药炉:代表着生命的挣扎与对健康的追求。
- 秋林:象征生命的衰败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乍捲疏帘觉晓凉”描述的是什么时间的场景?
- A. 清晨
- B. 黄昏
- C. 正午
- D. 深夜
-
诗人用什么比喻来形容自己的身体?
- A. 春花
- B. 秋林
- C. 夏树
- D. 冬雪
-
诗中提到的“茶鼎”指的是什么?
- A. 茶壶
- B. 酒坛
- C. 药罐
- D. 水缸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登高》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张伯驹的作品更侧重于病中对生活的感慨,李白则表达了对孤独的豁达态度。两者都在不同的情境下反映出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但表达方式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